- 来自
- 福建
- 精华
- 17
少尉
 
- 积分
- 1129
IP属地:福建省厦门市
|
家乡的正月半(上)
“正月半(元霄节)敲葫芦瓢,老鼠下儿不长毛。正月半点花灯,老鼠生儿不长(眼)睛。。。。。。”
小时候,每到正月半当晚,家乡小孩子们便提着一种叫油纸糊的灯笼,拿着葫芦瓢(老葫芦摘下荫干,锯两半,掏空,抹上桐油,用于臼水,米,盛东西,那时农家总有七八个。现被塑料工具代替了,葫芦实用价值退出了,市场上只见葫芦的工艺品了。)家里家外,垸前垸后敲着、喊着,说是驱赶老鼠,可见家乡人是多么憎恨老鼠了。
正月半晚上,提着灯笼、敲着葫芦瓢,那自然是小孩子们干的正事,小孩子干得欢,成了山乡小孩子的狂欢夜,孩子们干得神圣,庄严,还会得到大人们的奖赏,到东家会给一捧花生,去西邻会得到一把蚕豆,大人们笑盈盈,孩子们乐颠颠,驱赶老鼠的声音越来越高。
那山乡村村、垸垸、场场远近灯火点点游动着,喊声此伏彼起,一片热腾,也惊醒了蜇了的冬,告诉万物春已到来了。
我爷爷是我那山乡远近闻名的老篾匠,那扎的灯笼自然的好。
一到正月半前几天,爷爷便从我家背后的竹园里砍上三棵老毛竹,细细辟开,作成要用的篾条,拿出梳理好的苎麻丝,待十里、八里的乡亲前来讨要。
不会扎的,爷爷会手把手教他,甚至送他一、二个扎好的灯笼骨架,油纸是要自己去买的,爷爷是不会收钱的,但乡亲们会回赠年米粑之类。
爷爷扎的灯笼种类很多,园的,长的,串串的,有糊上红的、黄的,粉红的,用于挂的、用于我们手提的,那个幸福感、自豪感全在我们串串的笑声中,爷爷每每捋着花白的山羊胡子,体验着四世同堂的幸福。
爷爷九十三岁无疾而终,他一生扎了多少灯笼,送了多少给乡邻四舍也无人知晓。
后来工艺塑料灯笼取代了传统竹编灯笼,我那时回山乡过正月半,年长者还会说起,还是你爷爷扎的灯笼古拙,正道。
爷爷去了多少年了,爷爷与乡邻为好的传统,我们后人却保留下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