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花(文/张才富) “一根树,十八桠,又打磙来又翻杈,又结莜面又结瓜。”这是流传在老沔阳地区的一个谜语,其谜底就是纺花车。 纺花,就是纺棉纱。纺花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在老沔阳农村很普遍,那时候,村里几乎家家都有一架手摇纺花车。也许是江汉平原盛产棉花的缘故,平民百姓穿的衣服以及床上的铺盖,所用的布料,都是自家用织布机织出的土棉布,织布机织布所用的纱线,就是用这手摇纺花车纺成的。在那“男耕女织”的时代,纺花织布体现出妇女的苦难与伟大。 “瞎子搬车梁——光拐”,说的是纺花车七拐八弯的结构。纺花车由车梁、锭子、绞线、转轮和摇柄等部分组成。谜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纺花车结构的功能,把纺花车比喻为一根树,转轮上固定的一根根竹条就像树的桠,上好锭子,连接绞线后,转动摇柄,转轮打磙翻杈,棉条在锭子上拉成像莜面的纱线,逐渐绕成像瓜一样的棉纱穗子。 车梁,就是一个一米多长的木制框架,是安装锭子、转轮的支撑体。锭子,也叫梃子,分金属和木质两种,两头尖,中间线槽是用来连接绞线的,锭子用笋衣枯叶做出耳环形状,固定在木齿上,纺花时,间隔一段时间后,要涂些食油,以免摩擦发热断裂。绞线,就是一根两头系好的索线,类似于动力机上的传动皮带,与锭子和转轮相连。转轮是在一根实木轴上伸出的翅板,多用像连枷排所用的竹条来代替,每根竹条头上绊有交叉的草绳,便于套上绞线。摇柄是用榫头连接在转轮轴上的“L”形短圆木,依托车梁,用手转动,绞线带动锭子旋转。纺纱原理是由于锭子直径小,转轮的直径大,手摇转轮时,锭子转速则更快,于是,棉绒就捻成了结实的棉纱。 纺花前必需搓出棉条。搓制棉条,一般用高粱秸末梢一节作工具(俗称搓棉条子),其长约尺半,粗细如小指。取少许弹好的棉花用手扯长,用手按平伏,放在桌面上,再把搓棉条子放置于其上,用手心平行向前搓动,使搓棉条子与棉条同时向前滚动。轻轻用力向前搓动几次后,右手捏住搓棉条子粗端,左掌心按住棉条匀力拔出。这样,一根棉条就搓好了。棉条搓好后,用棉条去捆棉条,十根两头一捆,正好是十二根,为一打。然后整齐、均匀地码放在柳簸子里,待纺花时备用。时间放长了,也可以把捆好的棉条拿到太阳下去焦一焦,这样,在纺的时候,就不会断纱和拉出疙瘩,纺出的棉纱也光滑。 棉条打鼓——不响(想),棉条轻飘飘的,不管你使多大的劲去打鼓,鼓是发不出声音的。寓意期望一件事,没有了指望。 “右手纺,左手攸,纺个穗子团纠纠。”煤油灯下,纺花人坐在纺花车前面,左手捏一根棉条,先捻出棉条的引线,靠近旋转着的锭子,使引线缠绕在锭子尖上。这时,右手转动摇柄,锭子就会飞快转动,发出悦耳的“嗡嗡”声。纺花人左手以大拇指捻动棉条,用手轻轻的往后抽拉,棉纱就逐渐从棉条中被抽出。当左手扬到尽头时,右手把转轮儿逆转一下,左手配合,把抽出的纱收到锭子上,再继续摇动纺花车继续去纺……如此反复,锭子上就绕满了一个团纠纠的穗子。 由棉花纺出穗子后,还要经过紦线耙子或倒线车,把一个个穗子倒成线把子,然后去浆纱,织出本白土布,用靛料煮染后作为衣料,其颜色不是高粱红,就是毛蓝色,只是床上用品有广泛用于枕头、被单、被套的蓝印花布。 童年时,身上穿的衣服是母亲日夜用纺花车纺出的棉纱,然后用脚踏的老式织布机织成土布。土布质地柔软、持久耐用,虽颜色单一、布面粗糙有疙瘩,但毕竟是天然纯棉,所以透气性好,穿着很暧和。现在回想起来还记忆犹新。(转图片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