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87
版主
   
- 积分
- 6326
IP属地:湖北省咸宁市
|
我的村街
也夫
走过大江南北的城市,城市的街见过不少,但是村街少见。
长江中游南岸,一马平川,田畴如画。在武(武汉)嘉(嘉鱼)一级公路与四邑公堤之间,一座全新徽派建筑风格的村庄坐落其中,这就是被誉为“鄂南美丽村庄”的湖北嘉鱼四邑新村——我的村街。
离开村庄二十几年了,虽说每年都要回村去,但每年回村的感受都有新意,甚至回村以后有点找不着方向的感觉了。
站在四邑公堤上,或者在武嘉公路旁,一幅美丽乡村的图景尽收眼底:几百户农家“小洋楼”,排列整齐,错落有致。村庄四周,白色大理石围成护栏;村外,百里长渠,清水潺潺;村内,灰瓦白墙,绿地成茵。
进入村庄,如同走进城市的街道,一个大型休闲广场,显现出一派农家特有的车水马龙门前过的景象。党员群众活动中心坐落在广场正中,广场内苍翠的迎客松、绿茵的草地、绽开的鲜花点缀其间,时尚而靓丽。广场附近,分布着卫生室、农家书屋、农家超市、健身场、茶馆、农家乐、老年活动中心,一百米远处是村级小学,两百米远处是新建的幼儿园。
广场连接着村庄正中一条宽约十米、长约两百米、纵贯全村的大道。大道两旁,花木成行,路灯成排,成为全村人们的连心大道。大道两侧,分列横排,每一排十几户,前后两排相对而居。家家户户门前挂着大红灯笼,仿佛红花朵朵盛开在村庄,时时洋溢着节日喜庆的气息。村民们说,就是有钱也不愿到城市里去住。
“小洋楼”为两间两层,占地面积百来平方米。一楼为农家式民居,前庭后院,整排相连,左右相通;紫红色大门进去,一进两重或三重,客厅一扇后门,后门外是小院,前后左右皆为墙体,自成一方天井;天井之后,是一排三间小平房,是厨房、餐厅灯生活区;厨房又一后门,门外则是几分地的菜园。二楼则是城市化民居,客厅里挂壁电视,卧室里仿古衣橱、床、梳妆台,卫浴里洗漱台、淋浴水龙头、浴霸,临窗温馨的窗帘,再也感觉不出是农家,全然一派城市民居风格。
全村庄的人,喝的是自来水,烧的是天燃气、电磁炉,洗的是太阳能,用的是空调、冰箱、西餐桌、消毒柜、洗衣机,看的是数码电视,玩的是电脑、多功能手机。水、电、路、网络、有线电视、天然气等基础配套设施一应齐全。成立了清洁队,专人做卫生,俨然过上了城市生活。村庄的农民,虽然居住着“小洋楼”,但每到农时,三五成群,骑上摩托车,到田间劳作起来仍然是农民本色。
冬日温暖的阳光下,人们一群群簇拥在一块,拉拉家常,有时端上饭碗去串门,拈上一筷子腌菜,连声说好吃。特别是谁家办喜事,鞭炮响起,邻里左右,亲朋好友,纷纷前来,或道喜或恭贺,“搭”手为东家帮忙,往往几天,从不言酬。再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人情世故,有的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邻家”的淳朴民风。
夜幕下,门前屋后、纵横道路的白色路灯亮起,与家家户户门口红彤彤的灯笼相映成辉,连成一片夜市。老人、小孩悠然自得地走在路上,如入室内,如行白昼。腊月的村庄,过年的气氛更是浓厚,腌腊肉、晒腊鱼、备腊货,家家亮灯笼,贴春联,放鞭炮,互相串门,人来人往,那才叫红红火火!
四邑村是由原四邑、九湾、汇湖三村合并而成,地处全县蔬菜生产的腹地,是全县蔬菜专业村,逐步实现了蔬菜规模化种植,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近年,在国家扶持下,湖北联乐集团斥资承建,通过“迁村腾地”的方式,以原四邑村周家墩为主,将原合家地、新墩、黄金岭等几个自然村落,进行整体搬迁,实现土地整合,合理利用资源,建成了四邑新村。
新村东连武嘉一级公路;西临长江四邑公堤;南为潘家湾镇,北向武汉市。周(周家墩)法(江夏区法泗镇)公路与武嘉公路在此交汇。放眼望去,万亩蔬菜,葱葱郁郁;千亩花卉,万紫千红;百亩竹柳,尽显妖娆;春夏秋冬,四时美景,更加衬托着平原村庄的秀丽。村民们说,这在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
是啊,中国的农民,过去那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在这里早已不再是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