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香溪君 于 2015-3-12 09:48 编辑
梦中的年味 文/香溪君 我的家乡在鄂西北一个小山村,记得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过完正月十五,就在心里一个月一个月的倒数着下一个年的到来。 我们那里春节的序幕总是从杀年猪开始的,热腾腾的场面让人欢欣鼓舞,我和小伙伴们兴奋地相互嚷嚷着,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仿佛这年就是奔着我们而来的。 那天母亲会为我们爆炒一盘肥肉片,刚宰割的新鲜猪肉吃起来特别香,加上是望了一年对穿才吃一次,所以那香喷喷的滋味,到现在一想起来都还流口水。母亲把切成条块的猪肉挂在房梁上,制成腊肉,专为来年待客或走亲戚用,所以过完年以后,除非家里来了客人,否则是沾不到肉香味的。 接下来就是把稻谷和麦子和玉米驮到生产队那里打好,把米缸面缸装满;然后把木柴劈好,以备过年时做饭和烤火用;再把家里铺的盖的穿的用的都浆洗干净,母亲说,平时勤快一点,过年时谷满仓满,来年就啥都有,只有懒人才没吃没穿不过年。母亲虽是这样说,但是也会去领一些政府给的救济物质,有时是一件军棉袄,有时是一件短棉袄,有时也会领一点粮食回家。 到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烙灶饼送灶神上天,每年的这一天母亲都会一边烙饼子一边把灶神的故事给我们重讲一遍,她说:从前人们一天吃九顿饭,稻穗和麦穗都是九个枝桠,因为生活富裕就普遍的糟蹋粮食,这一天老天爷差灶王爷下凡探察民情,于是灶王爷扮成叫花子,他走到一户人家的门口,看到这家人把烙的饼子摞起来给小孩子坐在屁股下面当凳子,灶王爷很生气他们如此糟蹋粮食,就上前讨口饭吃,这户人家把吃剩的饼子丢给狗吃,也不给扮做叫花子的灶王爷吃。灶王爷看人们如此薄情,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就上天给玉皇大帝如实做了汇报,玉帝听了也很生气,于是就降旨人间改稻穗和麦穗为一个独穗,改一天九顿为一天三顿。人们受到了惩罚,悔悟了以前的错误,于是每年到灶王爷上天汇报民情的这一天,家家都烙饼子给灶王爷吃,吃他吃饱后玉帝面前多求些情,以期来年风调雨顺。现在看来古人真是聪明,知道春节时人们会大肆铺张,于是先用小年的寓意来警示人们不要奢靡。 送完灶神,紧张的年序就滚滚而来,我们家是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日 “扫堂灰”,母亲带着我们把家里的东西能搬的先搬到院子里,搬不动的就用草席盖住,然后用一根特制的带刷头的长杆,把房顶上的和高处的吊吊灰扫除掉,然后把粮仓和桌椅凳子等等都擦一遍,把地面清扫干净后,再把搬到院子里的东西重新搬进屋里,一样一样摆放整齐。之后再把院子外面打扫一遍,把角角落落整理得有条不紊。 接下来的日子,母亲就会先去对岸塘上请识字的八爹帮我家把对联写好,然后泡好黄豆,到第二天一家人推磨做豆腐。从早上开始,从用石磨磨出豆浆到过滤到熬煮到打卤到压制,一直忙到深夜,新鲜的豆腐要第二天才能压好,母亲就先用尚未打卤的豆汁炒青菜做成“懒豆腐”让我们吃了解馋。在做豆腐这件事情中,最冗长的是磨豆子,我最喜欢的是过滤豆汁,白色的过滤布被吊住四个角,我用两只手做波浪型摇晃,象是在驾驶一艘帆船。 再接下来就是拿出已晾好的腊肉和排骨泡上,捉几只鸡杀掉,母亲每年都要做蒸菜“碗子”,我们家每年都有西梁上的老表给我们拿来的野猪肉或是狗欢子肉,这是别的人家吃不到的。 年关逼近,爸爸也回家了,这也是我们最开心的事。爸爸一回来,母亲就开始发面,然后又是马不停蹄的擀面剁馅架锅蒸包子蒸馒头,这其中我们姊妹几个们在包包子时才帮得上忙,可是我们住住把包子嘴给拧歪了,惹得一家人哈哈笑。包子馒头蒸好后,母亲就拿刚出锅的热腾腾的包子给我们吃,紧接着下油锅炸红薯圆子炸油条炸菜合子,我们则一直追问母亲什么时候做晚饭,母亲笑我们说:吃进肚子里的包子不是饭吗?我们百思不得其解:这包子怎么能算是饭呢?我们想着这个问题睡去了,爸爸和母亲则一直忙到凌晨。 年货都准备齐了,到了三十这一天全家人就都洗个澡,然后一齐去到爷爷奶奶的墓地去祭拜一番,母亲则把给我们准备的新衣裳拿出来放在床头,让我们明天穿上新衣裳去拜年。我们兴奋的围在桌子旁帮大人包“元宝”。爸爸把一些一分钱硬币洗干净包进馅子,饺子煮熟后,不管我们哪个人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全家人都会欢喜得叫起来,爸爸则会说:你今年要走鸿运了,恭喜你呀!仿佛红火的日子正在朝我们走来。 三十晚上是一定要吃“汤圆”的,也是要守夜的,爸爸说不能睡,不能关灯,不然有怪物就会跑到家里来,于是给我们放花炮解困,这时候,很多小伙伴会跑到我们家看烟火。放完烟火,围着火炉包饺子包汤圆,包着包着就头一歪睡着了,爸爸就把我们抱到床上去了。 有人作了顺口溜来形容备年货这几天:“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是再形象不过的了。 大年初一,我们在鞭炮声中惊醒,赶紧的穿新衣起床,不能懒床。然后我们都要给爸爸和母亲拜年,爸爸则会给我们每人一个红包祝我们健康平安。第一天不扫地,不洒水,不扫地是忌讳财扫走了,不洒水是顾虑今年收庄稼时会下雨。新年的第一顿饭一定是要吃饺子的,不能吃米饭,因为米饭是散的,没有饺子团结。吃完饺子后,大哥就带着我们姊妹几个挨家挨户去拜年。那时候村里很多人家穷得没贴春联,也没有什么可以招待客人的,有炒苞谷花招待客人的人家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上午我们就把一个村转完了,下午我们就到生产队的大场院那里去玩,大家找来长长的绳子,排着队一起跳绳,有的人围着圈看旱船。那时候太阳暖融融的照着墙角,感到新年特别的有意思。 新年的第二天,出嫁姑娘要回去给父母拜年,因为家里走不开,母亲就让我和三哥去给姥爷拜年,因为路程远,我和三哥走到半路没有经住诱惑就把给姥爷带的礼物给拆开吃了,去了姥爷也没有责怪我们。 后来陆续知道了一些新年中的忌讳,很多慢慢的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没有坚持,但是初五要“除污”,十五要赏灯这样的风俗还是保留了下来。现在看来,有些风俗确实是起着相当积极的作用的,很多的看似不近情理的作法,在暗喻着事物的发展进程的同时,在控制着人们的欲望的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紧张热烈的年慢慢冷下来,人们又回到忙碌的耕作中,小孩子们则还是余味未消,母亲就说:有心拜年,五月端午以前。我就眼巴巴的一直盼,在端午节之前真的有几次母亲出去走亲戚把我也带上,我又高兴得真的跟过年似的。 端午节一过,我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盼望的了,因为大们们都在农忙了,我除了等爸爸回来给我带好吃的,其余时间就是在默默的在计算着下一年的到来了。 2015/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