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决定贾宝玉的婚姻?(一) 童力群 2015年3月14日星期六 第一节、贾母决定冲喜 一、元妃未提宝玉的婚姻之事 二、贾母提起宝玉的婚姻之事 三、凤姐说金玉良缘 第二节、元春之礼 一、元春之礼 二、宝琴的出现说明 元妃不是“金玉良缘”的决定者 三、厚待宝钗是人之常情 四、元春的恩赐不影响宝玉的婚姻问题 第三节、林黛玉是“自家的女孩儿” 一、宝钗“也算得将笄之年 二、“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 三、“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 四、“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 第四节、贾母宠爱黛玉 一、“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 二、凤姐的诙谐反映出贾母的默认 三、“老太太还怕他劳碌着了” 四、“别让你宝哥哥林姐姐多吃了” 五、“况贾母又千叮咛万嘱咐 托他照管林黛玉” 六、对黛玉之爱未减 第五节、荣府“爷们”婚姻的次序是先妾后妻 一、贾府的男主子注定能拥有一妻多妾 二、“未娶亲之先都先放两个人伏侍的” 三、荣府“爷们”婚姻的次序是先妾后妻 四、先娶妾后娶妻之规矩形成的时间 第六节、宝玉婚姻的决定者是贾政 一、父亲决定子女的婚姻是荣府的规矩 二、贾政决定“再等一二年” 三、贾政赞赏黛玉之才 四、贾政因林如海而喜欢黛玉 《石头记》(《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根本不可能写出“掉包计”——“钗嫁黛死”。 “掉包计”纯粹是后四十回的作者写的。为了对照说明问题,还是有必要把后四十回里有关“掉包计”的情节理个头绪。 第一节、贾母决定冲喜 一、元妃未提宝玉的婚姻之事 第八十三回写道:“元妃又问:‘宝玉近来若何?’贾母道:‘近来颇肯念书.因他父亲逼得严紧,如今文字也都做上来了。’ 元妃道:‘这样才好。’遂命外宫赐宴,便有两个宫女儿,四个小太监引了到一座宫里,已摆得齐整, 各按坐次坐了。不必细述。一时吃完了饭,贾母带着他婆媳三人谢过宴,又耽搁了一回。看看已近酉初,不敢羁留,俱各辞了出来。” 元妃只字未提宝玉的婚姻之事。 “元春是金玉良缘的总后台”,有不少的研究者持此论 从前八十回里,找不出“元春是金玉良缘的总后台”的过硬的证据。 在后四十回里,更找不出“元春是金玉良缘的总后台”的证据 二、贾母提起宝玉的婚姻之事 第八十四回写道:“贾母又道:‘提起宝玉,我还有一件事和你商量.如今他也大了,你们也该留神看一个好孩子给他定下。这也是他终身的大事。也别论远近亲戚,什么穷啊富的,只要深知那姑娘的脾性儿好模样儿周正的就好。’贾政道:‘老太太吩咐的很是。……’” 第八十四回写道:“那王尔调又道:‘晚生还有一句话,不揣冒昧, 和老世翁商议。’贾政道:‘什么事?’王尔调陪笑道:‘也是晚生的相与,做过南韶道的张大老爷家有一位小姐……若晚生过去,包管一说就成。’贾政道:‘宝玉说亲却也是年纪了,并且老太太常说起。但只张大老爷素来尚未深悉。’詹光道:‘王兄所提张家,晚生却也知道。况和大老爷那边是旧亲,老世翁一问便知。’……那天已经掌灯时候,薛姨妈去了,王夫人才过来了。贾政告诉了王尔调和詹光的话”。 第八十四回又写道:“却说次日邢夫人过贾母这边来请安, 王夫人便提起张家的事,一面回贾母,一面问邢夫人。邢夫人道:‘……张大老爷又说,只有这一个女孩儿,不肯嫁出去, 怕人家公婆严, 姑娘受不得委屈,必要女婿过门赘在他家,给他料理些家事。’贾母听到这里,不等说完便道:‘这断使不得.我们宝玉别人伏侍他还不够呢,倒给人家当家去。’” 三、凤姐说金玉良缘 第八十四回写道:“贾母忽然想起张家的事来,向王夫人道:‘你该就去告诉你老爷,省得人家去说了回来又驳回。’又问邢夫人道:‘你们和张家如今为什么不走了?’邢夫人因又说:‘论起那张家行事,也难和咱们作亲,太啬克, 没的玷辱了宝玉。’ 凤姐听了这话,已知八九,便问道:‘太太不是说宝兄弟的亲事?’邢夫人道:‘可不是么。’贾母接着因把刚才的话告诉凤姐.凤姐笑道:‘不是我当着老祖宗太太们跟前说句大胆的话,现放着天配的姻缘,何用别处去找。’贾母笑问道:‘在那里?’凤姐道:‘一个‘宝玉’,一个‘金锁’,老太太怎么忘了?’ 贾母笑了一笑,因说:‘昨日你姑妈在这里,你为什么不提?’凤姐道:‘老祖宗和太太们在前头,那里有我们小孩子家说话的地方儿。况且姨妈过来瞧老祖宗,怎么提这些个,这也得太太们过去求亲才是。’贾母笑了,邢王二夫人也都笑了。贾母因道:‘可是我背晦了。’” 第八十五回写道:“这里贾母问道:‘正是.你们去看薛姨妈说起这事没有?’王夫人道:‘本来就要去看的, 因凤丫头为巧姐儿病着,耽搁了两天,今日才去的。这事我们都告诉了,姨妈倒也十分愿意, 只说蟠儿这时侯不在家,目今他父亲没了,只得和他商量商量再办。’” 第二节、元春之礼 一、元春之礼 第二十八回写道:“袭人又道:‘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说着命小丫头子来,将昨日所赐之物取了出来,只见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别人的也都是这个?’袭人道:‘老太太的多着一个香如意,一个玛瑙枕。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大奶奶、二奶奶他两个是每人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两个锭子药。’宝玉听了,笑道:‘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 袭人道:‘昨儿拿出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的,我去拿了来了。老太太说了,明儿叫你一个五更天进去谢恩呢。’” 在元妃恩赐的礼物中,第一等的是宝玉和宝钗同样各一份。 元妃重视宝玉,不仅仅是讲究家庭内部的礼法,更重要的是讲究姐弟感情。 第十八回写道:“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贾母,刻未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 第十八回还写道:“……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拦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重视宝钗,这讲究的是亲戚之礼,这是人之常情。不过,黛玉也是亲戚,为何元妃在恩赐礼物时,要稍厚宝钗、稍薄黛玉呢? 两人都是元春的表妹。宝钗与元春是姨表,黛玉与元春是姑舅表。从现代科学来看,姨表与姑舅表相比,血缘关系的亲密程度是同等的。但在中国传统的习俗与文化里,姑舅表亲一些,姨表疏一些。 第二十回写道:“宝玉听了忙上来悄悄的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 第二十八回元春对宝钗、黛玉恩赐的礼物的细微区别,表现了中国传统的一种习俗——把较疏的亲戚摆在前面,把较亲的亲戚摆在后面。 另外,还有个特殊因素,薛姨妈是元妃嫡亲的姨妈,宝钗是薛姨妈之女,薛家母女长年住在荣府里,因此,元妃对宝钗恩赐有加,带有尊重薛姨**意味在里面。尊重长辈,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传统。宝钗这次受赐稍厚,实在是沾了她母亲薛姨**光。 二、厚待宝钗是人之常情 因为贾母已将黛玉当成了孙女儿,加上黛玉就是“我们家四个女孩儿”,而元春顺应贾母的态度,“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所以,元春不特地厚待黛玉,亦为人之常情。 三、宝琴的出现说明 元妃不是“金玉良缘”的决定者 元妃在恩赐的礼物中,第一等的是宝玉和宝钗同样各一份,这是不是元春借机为宝玉、宝钗订婚呢? 我们可用推理来检验元春的恩赐行为。 我们可以这么设定:如果元春有意为宝玉和宝钗决定婚配,如果元春的“指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那么,荣府的当权者们应该照办。 然而,在第五十回里,贾母细问宝琴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准备“与宝玉求配”,这不就是公然违背元春的旨意吗? 因此,恰恰是贾母细问宝琴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准备“与宝玉求配”,说明了元春根本没有为宝玉和宝钗决定婚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