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中记载过孔子一箪食,一瓢饮的语录,说的是人要安贫乐道,淡泊明志。但孔子也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对饮食不仅仅是止乎礼,也同样发乎情。与儒家的重教化、人伦、礼法不同的是,巴陵的美食图书《四方味好,一箪食 一瓢饮》,重在民间的记录与民间美食文化的传承。它是一个民间学者对于中国民食、民风、民俗的一部草根手札。
出生于湖南新化大梅山的巴陵,其家族曾兴旺一时,是当地的山主,开采锑矿,种植茶园,往来湘汉贸易,其家族传承的饮食技法,从小让巴陵耳濡目染,心领神会,也培养了其对美食的领悟和鉴赏能力。到长沙求学和从事出版、图书策划工作,到各地出差、组稿、约稿、编辑旅游志书,也让巴陵有机会品尝到湖南、中国各地的美食。从事民营文化公司和自由撰稿人职业,让巴陵更多接触到中国各地的报刊编辑、美食作家、撰稿写手,他们和巴陵一起分享当地美食文化,一起品尝当地美食精华。这一切使得巴陵的此书具有“行万里路”的广博和开阔意趣,堪称草根版舌尖上的中国。
这本书还呈现出其他一些特色,如注重民间美食的制作工艺和流程,例如《油豆腐》一文,写到“喂浸泡的黄豆碎瓣,可以由弱体质胜任,只要他(她)手脚快就行。浸泡好的黄豆碎瓣放在石磨边,人站在黄豆碎瓣后,用瓷勺子一勺一勺地喂到石磨嘴里。”这样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出一幅风情民俗画。这样的描写在巴陵的文章里比比皆是,有时长达数千字,体现了巴陵对于美食细节的把握,生活的历练和积累,对于美食从食材源头到制作到烹饪流程的细致考察和探索。
在对全国各地风味、民俗、民食的挖掘整理同时,巴陵注重长沙、新化两地民间食物的深入采集和研究,尤其是对“吃在新化”的梅山民食的深入,让人感慨地方美食的博大精深,中国民风民食的精彩绝伦。对于这些原生态的民间食物,巴陵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观察者、思想者,他不仅仅探究其源流,也研究其技法,还品尝其味道,搜集其食材,分析其营养价值和药用食疗价值。如《口味蛇》一文涉及湖南蛇宴的兴起、发展、流派、地域,蛇的做法、味道、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本书的语言文字,明快、简洁、短促,多短句,铿锵有力,有一种梅山地区原生态的风情,那感觉有几分像我在丽江看纳西族歌舞,当地土生演员用汉语自豪的演唱和介绍的风格,也好似高山族歌手郭兰英质朴、神秘,穿越了时空,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原始民族风的歌声。作为一名草根学者、自由作家,巴陵有时候是固执和执著的,他坚持实地考察和采集,坚持读古代艰涩的典籍、方志和搜集第一手资料、稿本。这也让我看到如同他的湖南老乡曾国藩身上的那股子蛮气,那种湖湘文化的犟脾气,那一股子狠劲。
http://bhrb.beihai.gov.cn:8080/e ... /03/15/03/03_63.htm
载于3月15日广西《北海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