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花八门的选修课教材 老师展示选修课教材 每一所大学都有选修课,升学压力之下,很少有中学“冒险”让学生凭喜好选修课程。今年春季开学,襄阳七中在七、八年级开设选修课,每周一节。这是我市第一所开设选修课的初中。 探访初中生自主选课 3月17日下午第四节课,是襄阳七中八年级的选修课时间。八(5)班教室里,数学老师魏世勇正在讲授选修课——《职业知识教育》。第一讲是“未来扑面而来”。魏世勇以3D打印、4D影院等新生事物打头,讲述职业的变迁。在讲到中国高铁、网络营销等相关问题时,魏老师穿插了马云的励志故事。课堂上,学生们充满了好奇,听得津津有味。 今年春季开学后,襄阳七中在七、八年级开设选修课,每周一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 怎样保证选修课设置的合理性?襄阳七中校长胡启胜介绍,寒假期间,学校组织了30多名由各科教研组长、班主任等骨干教师组成的调研团队,“这些教师长期处在教学一线,知道学生对哪些领域感兴趣”。通过研究讨论,调研团队最终确定开设13门选修课。 这13门选修课包括《人间美味》《做自己的保镖》《神秘的数学世界》《旅游英语》等,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在实施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乱,学校决定不走班,而是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多数学生的意愿开课。 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 “有的课程学生们扎堆报名,有的课程无人问津。”选修课遭遇冷热两重天,超出了胡启胜的想象。“《语文实践》的编写质量很高,但没有学生选。”采访中,胡启胜不断重复这句话。虽然感到可惜,学校最终还是顺应学生的意愿,砍掉了这门课程。 八(5)班的屠梓轩选修了《职业知识教育》,她说:“有些职业已经消亡,有些新兴职业非常吃香,通过学习,我了解了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 自称“吃货”的七(1)班学生张怡婧选修了《人间美味》。“我喜欢吃草莓,没想到它竟是欧洲的水果皇后。”张怡婧说,这门课让她知道了美食背后的文化。 “《旅游英语》讲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口语,趣味性、实用性都很强。”八(1)班学生殷若茗说,一次在武大,碰到一群外国人问路,自认为英语很好的她,竟然无言以对。她表示:“以前学的是哑巴英语,现在出去不怕了。” 讲授《人间美味》的刘渝是地理老师,半个月的课讲下来,她发现学生们热情高涨。“讲美食的时候会讲到气候、环境、民俗等,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地理。”刘渝这样说。 目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惜时如金的中学时代,每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学习与中高考无关的课程,学校是怎么想的?“与发达城市相比,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胡启胜说。 2014年,胡启胜陪儿子参加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感触良多。“面试环节,北京、上海的学生面对考官,侃侃而谈,大方而自信,我们的学生相形见绌。” 胡启胜多年来一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他统计了5年来该校毕业生在襄阳一中、三中、四中、五中的高考情况,结果发现,每年上北大、清华及过一本线的学生,绝大多数综合素质较高,个性突出。 “所有人使用同一本教材,不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胡启胜认为,课程设置影响了学生的培养模式,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他计划,每年新增20门选修课,用四五年的时间完善中学选修课体系。 胡启胜说,以后新增课程时,会在全校学生中征求意见,根据多数学生的意愿来设置,授课教师则由有经验或对某一学科有研究的老师来担任。 以《职业知识教育》为例,学校有老师认为,目前学生的学习目标模糊,没有职业规划意识,等到高考填报志愿时,学生大多迷茫而困惑。“一个朋友的儿子,填报志愿时听从父亲的安排,选了金融学专业,进校学了一年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最终退学复读,考取了珠宝鉴定专业。”胡启胜说,如果提前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此类问题是可以规避的。 有些教材在书店就能买到,为何还要老师自己编订?胡启胜介绍,老师编订的校本教材贴近学生,有针对性。为了保证质量,学校并没有统一印制教材,而是让老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校本教材的内容要经过学校编审委员会的审查,几经修改后才发给学生。”胡启胜说。 对襄阳七中的课改,汉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汪家宝教授认为,让学生按照意愿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他呼吁:“这种好事,应该在全市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