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舌尖》二的感動
《舌尖上的中國》二,居然把我深深地打動。當看到那一幕幕溫情和柔情時,我內心的柔軟一起湧上來,眼眶不禁一熱了。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是嚴謹的紀錄片風格,講述正在發生的故事,解讀老百姓的生活。是眞實和客觀的手法,有些早期獨立電影的風範,一種零度叙事風格,也就是不干涉對象,絕對冷靜的旁觀。但是我們說新聞是有觀點的,客觀是有主觀傾向的,用事實說話,關鍵在於事實本身和素材的取捨和剪裁,以及結構和組織,不動聲色的表達觀點。
舌尖二的第一集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行走以及溫情的主題,腳印是中國當下堅實的百姓的步伐,無論是林芝山區的採蜂蜜,還是房縣大山裏的野香菇,還是東海上的漁民,和沂蒙山區裏烙煎餠,都是講述了食材獲得的艱辛,都是刻畫中國地大物博的不同風貌不同地區的民風民俗和獨到飮食文化。
更關鍵的是製作人和節目組,引入了溫情和親情,養蜂人夫妻那平淡行走路上的一碗樂山豆花,夫妻倆埋怨而又眞實的情感。東湖漁船上兩個勞碌的捕魚人辛勤卻少收穫,折射出對海洋資源日益匱乏的關注和拷問,還有貴州山區那些撲捉鮮魚的孩子們,那些孤獨的留守孩子們的眼神和哭泣,更有福建沿海那位偉大的父親,他為了自己孩子的美食嗜好,成為了一個二十米外刷魚竿的高手。這些人類樸素、眞實情感,是一種足以感動最堅硬內心的力量,讓我們感受到平淡、瑣碎生活中偉大的眞愛;那些獨特食材背後的故事,獲取的艱辛,食物的營養和美味的獲得;食物與人、與人生的交集,憑食物表達人類的溫情和悲喜,食物背後的嚴肅和深沉的社會問題,引人關注。
舌尖二不僅僅是美食紀錄片,它有深度,有觀點。不過它是沉默地讓人物說話,讓故事吿訴你觀點。舌尖二的解說詞也頗有特點,簡潔精練卻密度很大,抒情、議論、叙事巧妙完美結合,有很高的藝術水準。
在攝影手法上,作為一名業餘攝影師,我注意到許多鏡頭的拍攝都有很高難度,如高速跟拍、水下攝影、高速物體拍攝、暗室弱光攝影等等。該紀錄片的影像效果也是一流的,有視覺衝擊力,也頗有美感。
如果說舌尖一,是民俗、地域、美食、文化的較為單調的展示,重在吃,而舌尖二卻帶給我們關於新聞、人學、社會學、新聞學,甚至是攝影技術上的啟迪。它不如網上某些網友吐槽的沒意思,很混亂,看不下去,而是一部讓我感動,讓我有些震撼,讓我獲得啟示的精品紀錄片。
鄒劍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