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5-3-21 17:32 编辑
农村老什物 老什(shí)物,是指过去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由于岁月的流失,时代的变迁,有些物件已派不上用场了,毋庸置疑,慢慢的就成了老什物。 花甲之年的我,生长在农村,时至今日,乡村里那些老什物,在我的脑海里却记忆犹新。每每想起,我就会沉浸在童年的生活中。 人有老来不中用的时候,当有朝一日百年归山仙逝,活着的人们会相思之切。老什物有如人一样,当它的形影飘飘悠悠已离你远去,你也会怀念起它的好来。追寻时光印记,昔日那些平常易见的老什物,比如那男耕女织所使用的犁耙、纺车,是这些传统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手牵手地陪伴着世代农民,在泥土芳香的田野,同呼吸,共命运,从而解决了人们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人们才能在一方水土上繁衍生息。普通的老什物,又何曾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 在农村里,老什物也许还很多,也可能已被它的主人遗弃在杂物间、角落里,尽管有些已残缺不全,或是腐朽,锈迹斑斑,但正是这些如今搬去搬来、觉得看不顺眼的老什物,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老什物折射出农村的沧桑变化。现在人们都住上了高楼大厦,老什物没有了它的安身之所。昔日那砖瓦平房里,跨过石门槛,有挂在门环上的铜锁,有纺花车、织布机,有磨米粉的石磨,有漆过朱红色油漆的桌椅板凳,有昏暗的煤油灯。中堂上贴的是“天地国亲师”,神龛上供的是香炉和祖先牌位,敬香祭祖反映出庄稼人对农耕之崇尚。房间有老式的雕花床,床上是蓝印花布被套,绣花枕头有一对,书桌上摆放着梳妆盒、算盘,衣柜里有缎子棉袄,木箱有灯芯绒布料,还有那针线笸箩一直清晰地嵌在我的记忆中。套子里堆放的是生产农具,其大件有仓子黄桶、风车犁耙,小件有筛子簸箕、蓑衣斗笠。厨房的那些老什物,诸如土灶、灰膛、火钳、猪缸、水缸、水桶、葫芦瓢、陶罐、吊锅、筲箕、木甑等等。这一件件与往日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老什物,它是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构建出庄稼人昔日劳动和生活的场景。 石磙睡在土台,村庄鸟语啾啾;河畔杨柳婆娑,牧童竹笛悠悠。广袤的田野一片金黄,泥土里有成熟的谷香;蓝天白云纯净无比,一派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木桥、砖拱桥、牛车、板车、队屋、禾场、哨棚、稻草人……江汉平原,风情万种。家乡是湖区,以种植水稻为主,水车是当时农田灌溉的首要工具。水车分手摇和脚踏两种,均由水槽、木链、叶片、插销等部件组成。蹋水车一脚往上,一脚往下使劲地蹋,河水经过水车链轮传动,又通过车头的横轴带动木链反复翻转,木链上的刮板沿着水槽把河水牵引出来,清清的河水在水车的旋转中,哗哗地流向涧沟,流进稻田,流进乡亲的心田里。 独轮手推车是农村古老而又先进的运输工具,其构造包括车轮和车架,制作材料都是木质的。独轮手推车在凹凸不平的田间小道上,如覆平地,运输货物比人挑肩扛要省力的多。随着时代的滚滚车轮向前,独轮手推车只能在博物馆找到它的踪影了。 村头的露天的碾子,谁家要碾米谁用。碾子由碾槽、碾磙和碾架三部分组成,碾米时,先将谷物倒入碾槽,然后套上牛,两人背靠背坐在碾架上,一人用刮铲抄动着碾槽的谷物,另一人手拿枝条赶着牛,牛走石磙在碾槽里磙动,对谷物反复磨碾至壳破米出,经筛簸后就成了米。碾子转动着岁月的年轮,是那古老的碾子,帮助人们度过了饥荒,引人怀念,令人惆怅。 “尽铸腰镰作农具。”乡间许许多多农具,在千百年来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而且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不断发展变化。昔日的水车、手推车、碾子早已被电力排灌、车辆运输、机械碾米所代替,然而,儿时的那些农事至今还记忆犹新。 生活类老什物,有很多经过时代的变迁踪迹难寻,如灶膛前的烧火棍和吹火筒,现在生火做饭都用上了煤气,谁家还有这些老什物。再说这水桶水缸,有了自来水,龙头一开,流水哗哗。夜壶尿罐是过去家家户户少不了的便具,现在大都改用抽水马桶了。 有些老什物继续被人们接受,并焕发着青春。下雨穿木屐的没有了,但打伞者多的是,现在的伞,只是在材料上有所改变,伞的形状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再如吃饭的碗筷,这就变化有些悬殊了,出现了一次性的餐具,其材料也根本不同,形状各异。 农村老什物,是一本农耕历史的乡魂书,记录着劳动人民沧桑岁月的印迹,走进它,你能领略到先辈的智慧、创造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老什物,它不仅让人们留住乡村记忆,而且留住乡情乡愁,同时也留住一方土地的根。(文/张才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