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林海无涯 于 2015-3-23 12:39 编辑
就护林员(伐木员)而言,林业的计划体制曾让他们获得令人羡慕的工人身份和优厚的经济待遇,那时整个社会体制就是计划体制;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在全国的主流地位,权力高度集中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僵化的管理体制使国有林场的经营在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最终导致曾带给伐木员工人身份和优厚待遇的体制,现在却成了束缚他们的锁链。 我们首先应该探讨的问题是,计划体制为何仍在国有林区维持。众所周知,改革 放以后,尤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议后,市场经济体制 始逐步取代计划体制的地位。事实上,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有很大的关系。不少学者将中国的改革 放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后获得的巨大发展叫做“制度红利”。然而,在国有林场这一块,计划体制仍然得到了保留。从过去的下达木材采伐指标计划到如今的下达林地抚育任务目标,无一不体现着国有林场的经营的目标和任务都由上级决定。比如在林场,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年度抚育任务便是由上级部门确定。同时,国有林场的领导人人选及其级别由上级部门确定,这一控制权有利于国有林场执行并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指标。然而,这种指标往往不符合林场的实际情况。在上级的压力下,林场不得不制造有水分的数据。这种只有在政府部门才存在的“压力型体制”在国有林区同样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计划体制之所以能在国有林区得到维持,最大的原因是林业所具有的生态效应以及国有林区在全国生态领域中所具有的地位。在80年代在集体林区实行的“林业三定”政策让决策者看到了实行“林业改革”的危害,从而导致了在国有林区政策的保守性。在决策者看来,国有林场的经营内容与目标由政府部门决定有利于保护生态。至于经济目标,则是在生态目标充分实现的前提下才能追求的目标。这一定位导致很多实行天保工程的国有林场经营困难,经济落后。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国有林场为整个国家的生态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有林场的计划体制得到维持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它的国有性质及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微弱影响。在改革开放进入到90年代后,国有企业才开始进行体制改革,如实行“政企分开”、进行股份制改造等。国有林场由于其在国有经济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位,政府把国有林场的定位限定在生态保护上,从而延缓了对国有林的改革。
计划体制在国有林场管理上的延续导致了国有林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上级对国有林场经营内容的管理使林场本身受到了限制。面对瞬息万变的激烈竞争,国有林场前进的步伐无疑过于缓慢。这也影响到护林员个人的收入。在护林员的收入中,主要的部分來自于并不算高的管护工资,另外有一小部分收入来自替人带路、做零工、林下养蜂等渠道。管护工资是护林员通过艰辛的劳动获得,而那起到补充作用的“外快”则具有不确定性。过于沉重的工作任务与微薄的收入形成鲜明的反差,护林员的工作越来越成为“鸡助”而不具有吸引力。此外,由于林场的“事业编制”与“企业编制”将林场的职工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这影响到职工对于林场的归属与认同。对于管理阶层而言,林场不过是其步入仕途的一个准备阶段而已;而对于护林员阶层而言,林场则是束缚他们的牢笼。
最终的结果是,国有林场的管理层可以通过获取政治资源离开林场,使其自身在体制内得到更大的发展;而护林员却只能终身受困于同一个林场,除非该护林员愿意以放弃体制保护的代价来面对市场体制的竞争,即外出打工。但这是一条充满风险与挑战的道路,文化程度低、年龄大、见识狭窄的护林员习惯了在计划体制的保护下生存,他们能否在市场体制的环境下获得更大的发展实在难以预料。
笔者在与林场书记访谈时曾问护林员这一职业的可持续问题。由于国有林场过于贫困,许多护林员都选择外出务工,部分劳动力流出林场;另一方面贫困的林场也无法吸引外界的人才进入林场。因此到了未来某一个时期,护林员这一群体是否可能消失?事实上林场的大部分护林员都是原来的伐木工人或木材加工厂工人转变而来的。当这一代的护林员随着年龄增大逐渐退休时,国有林场将来由谁来管护?
书记承认林场现在出现了 “人员断档”的问题。他给出的解决方案一是林业管理局通过招聘大学生来林场做事(目前已有两名大学生进了林场,一名做技术工作;另一名则从事秘书工作),二是林业管护的电子化、无人化。前者解决了林场人才短缺的问题,然而并未触及护林员的问题。后者则是林业管护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至少短期内林业管护还无法实现这一目标。而且由于“护林员比周边村庄的农民生活水平还要差”,护林员这一职业对附近村庄的农民也不具备吸引力。而受尽护林工作的辛劳的护林员,也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走出林场,受到更好的教育,从事更好的职业。
综上所述,笔者在此大胆揣测,如国有林场继续当前的体制而无任何改革,国有林场将会继续贫困下去,而护林员这一职业也将在不久的将来面临严重的人员短缺问题。
摘自 《体制变迁视角下的护林员命运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董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