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80年代,我还是个农村娃娃,没得玩具玩,于是只好就地取材,做些简单的玩具。例如用纸张编织的四方形的东西,我们的方言叫做:BO ,武汉话叫做撇撇的东西。等编织好后,就可以使用了。首先将一个BO放置在地上,用另外一个直接去煽动它,能扇翻者为胜。在我们乡村里,这个东西叫做打BO,也叫铲BO,有时也叫铲老钱。 BO的大小是有区别的,主要受纸张的影响。我们那时织BO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撕书了,家里实在没有书,就只好去捡那些别人废弃的包装纸,其实,能捡到包装纸都是已经很不错的事情。能得到一张对开的报纸纸,那真是行了狗屎运。别提心里多开心了。 织BO时,例如,用书本纸,首先将两张书纸按照长方形的边对折,然后将对折的书纸碟成十字架,再将每一个纸角对折45度(必须按照同一个方向),然后相互交叉的将纸角相互插入。于是一个简单的BO就完成了。就可以立即喊几个人开始战斗了。 铲BO一般最少2人玩,双方把BO顺手放在地上,一个人然后用BO去扇动它,使其能翻动,也就是向地的一面翻起来,视为赢。赢家可以拿起对方的BO,也可以拿起自己的BO,然后等待输家从自己的口袋中,或者专门用来装BO的袋子里拿出来。这时,输家开始了他的反击。 当然还可以三人玩,四个人玩,五个人都行……其实,真想把一个BO扇翻,那是需要大力气的。很多时候,我们小孩子打看了半天BO后,手膀子都会很酸很疼的,估计也是用劲过度吧。 每一个上场的人,在打BO时都很用心,有人耍赖时,故意利用地势,或者衣服角带风等优势,占据高位,然后把自己的BO高高的举起,对着自己看好的,估计这次能扇翻的位置,“啪”的一声,将BO重重的置于地上,受到风力的影响,地上的BO会动一动,至于能不能翻起来,一来看运气,二来看风力大小,三要看地势。有时,一个群可以赢得上百个BO。要是碰巧在周六,周日或者学校课余时间,尤其是春季,冬季时,孩子们都会拿出各自珍藏的BO,会在地上争斗好几番呢。 这一种打BO的方法,有人会用脚轻轻的将BO的一边赌住,然后,将自己的BO按照地上的BO的风口的方向,用力一扇,也许这个BO就会翻身。如果地上的BO 连续翻身几次,最后还是原先的面。那么即使翻身了,打BO的人也不算赢。再一种很耍赖的打法,有的人用衣服角包着BO,往地上扇,你想想衣服角的风速,风力多大啊~!一般的BO肯定都受不了那么大的力气与风力的。于是,受风力的影响,BO会鹞子翻身,几个跟斗云,也许落在地上时,是正面还是背面,那就看运气了。要是有运气好的人,在人多的时候,一个衣服角扇下去,说不定会连续翻起几个BO ,那么,赢家当然就会洋洋得意的收拾起自己的战利品。众人一声喝彩。 其实,打BO还有很多规则的,即大BO不能与小BO斗,厚BO不能跟薄BO斗…… 要是哪天打老钱(叫铲老钱,也叫拷老钱,铲BO的一种),三五个人,在一块空地上,每人拿起一块扁石块(最好是那种能滑动的那种),首先在地上画上两根线,两根线的距离大约是5米远近,在线的一边画上一个大大的圆圈,所有参与者将BO直接放进圆圈内。然后每一个人站在BO的一边,向线的另一方向透掷石块,最远石块者,将站在线的一端向圆圈内的BO发起攻击,如果BO被撞击出圆圈,那就算赢,出线几个BO就算赢几个BO.。往往在后面的投掷石块的人,轮到他们时,圆圈里就已经没有了。要是圆圈内还有,大家按照撞击的石块的位置,依秩序一个一个的对圆圈里的BO进行撞击。有时,一个BO要被撞击好几次都出不了圈。很多喜欢瞄准的人,眯着眼睛,对准BO。使劲的一扔,出线了就高兴,没出线,嘴巴里就发出“O”的声音,下一个人在接着撞击。 那时我还小,家里没得什么玩的,。也没什么书,某一日,我乘着父母不在家,把父亲用来记工分的账本翻出来,好像也是10几个账本,我一个人躲在家中,偷偷地织BO,过几天,我父亲再给社员记工分,怎么也找不出工分本本了。母亲问我是怎么回事情,开始我不敢答应,后来母亲急了,一顿楠竹条子直往我身上抽,打我皮开肉绽,好久都还有疤子印印,你说我伤心不。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再也不和别个小朋友玩铲Bo了,我是黄老鼠被碓打——见磨打钩都怕啊! 要是那年,找到少年的朋友们一起再去打一场BO的话,我也许还会得第一名,不是我吹牛皮,当时我是打遍队上无敌手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