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道路旁,金黄色的油菜花芳香扑鼻;大棚中,鲜嫩的草莓娇艳欲滴;果园内,桃花、梨花争奇斗艳……春暖花开时节,在广袤的潜江大地,一幅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据统计,去年,潜江市粮食总产53.27万吨,比上年增长2.44%,实现连续“十一年增”,首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全市农业总产值114.2亿元,可比价增长5.8%;农业增加值68.07亿元,可比价增长5.1%。
数据无声,却诠释了潜江农业快速发展的强劲步伐。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把现代农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业资源就地转化增值,潜江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思路。
农业基地建设快速推进
“今年的龙虾已经上市了,大的24元一斤,小的也能卖20元,还供不应求!”昨日,在高场办事处甘家塔龙虾繁育基地虾稻田里,养殖户王清华一脸兴奋地说,去年他在基地流转了87亩地进行虾稻共作,没想到当年就收入17万,今年仅半个月,又有15000元的进账。
在潜江,像王清华这样依靠现代农业基地富裕起来的农民比比皆是。
据了解,自“十二五”以来,潜江市加大涉农项目争取和投入力度,累计争取项目资金3亿元。其中投资2亿元建设虾稻共作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万亩基地5个、千亩基地20个,建成华山(赵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万亩、莱克(高场、龙湾)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核心基地7000亩。此外,我市还投资1000余万元开展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成80个标准化、规模化蔬菜基地,其中连片100亩以上蔬菜基地11个、连片300亩以上露地蔬菜基地18个。投资6000余万元新建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8个,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8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83%。
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
沃野翻飞,机器轰鸣,在春耕春播的图景中,纵横于阡陌的大型农机取代了农民单枪匹马自由式生产。农机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成为我市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生力军,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多条路增收致富。
全国种粮大户郭家力就是其中一员。
“是农业机械化让我走上了致富路!”郭家力介绍,2014年,他所在的积玉口镇九头牛农机专业合作社投入100余万元,购买了20多台插秧机、收割机、耕整机等机械化设备,投入100万新建了30个大棚的育秧工厂,这样从早稻的育秧、插秧到收割,全程实现了机械化。
在取得96.04万公斤粮食大丰收的同时,合作社还服务周边农户,农机作业服务面积达到10万亩,合作社成员人均分红10万元。
“2014年,全市农机总动力12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农机化综合水平71%,居全省前列。”潜江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市拥有各类拖拉机32300台、联合收割机2195台、水稻插秧机1368台。同时,建成大中型育秧工厂15个,其中大型育秧工厂3个,机械插秧30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50%。
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通过持之以恒稳粮食、抓特色、建基地、兴加工、创品牌、保安全,潜江培育了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1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打造了3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3个湖北著名商标,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潜江五大支柱产业中规模最大、带动力最强、幅射面最广、群众受益最多的“第一大产业”。
“2015年,我们将以华山、莱克、尝香思、喜颂、虾乡稻等龙头企业为依托,高标准建设50万亩水稻、5万亩大豆、50万亩油菜、30万亩虾稻共作基地,建设一批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小区。”市农业局负责人说,接下来,潜江将继续推进农产品品牌化,支持尝香思、绿亿园、楚玉申报中国驰名商标,虾乡稻创知名品牌。还将以好彩头、九缘食品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为支撑,新增投资过千万的农产品加工项目30个,争取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540亿元,比上年增长13%。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