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江汉一闲人 于 2015-4-3 10:50 编辑
粘一篇《潜江日报》上关于老新镇“群众办事不出村(居)”工作的报道
老新镇村办“政务超市”让村民办事不出村
证件村里办 信息村里查 费用村里交 补贴村里领
本报讯(记者 李文山 通讯员 王芳芳)“从提交到办证,不用我操心,真是太方便了!”老新镇龚家湾村1组村民龚光富在村头的便民服务室里,找到村党支部书记龚文琦,昨日顺利地拿到了登记有孙子信息的户口簿,禁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龚光富家本身就不富裕,一次医疗事故导致落下三级肢残,孙子都满2岁了还未上户口成为他的心病。龚文琦笑着说,“由于他的女儿是在家吃老米的,孙子是跟入赘的女婿姓还是随他们姓是个难解的心结。为上户口他是省心了,我却连续到派出所跑了5次。” 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让群众不跑冤枉路。老新镇党委书记严义高说,要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就一定要打通直接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老新地处潜南边陲,是个典型的“口子镇”,千禧之年后原徐李镇与之合并,成为我市屈指可数的大镇之一,33个村(居)5.8万人散居在逾1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像龚家湾这样偏僻的村到集镇来回要走上30公里,村民办事很不方便。 今春全市三级干部会上,市委书记张桂华提出要积极探索提升村级组织治理能力的新路径,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让村民办事不出村。严义高就同镇长杨智晶、镇党委副书记胡军华等一班人商量要利用老新镇已有的村(居)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这个平台,以“七心”联络员(驻村干部)、村(居)干部、网格服务党员、网格管理员为主体,建立和完善“群众办事不出村(居)”服务机制,让市委的决策落地生根。 3月9日,老新镇出台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依托镇便民服务中心、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网格化管理工作站,整合民政、卫计、国土、林业、农技、农机、水产、财政、城建、劳动等镇直部门服务资源,构建群众委托、受理代办、限时办结的服务网络。 进村入户的2万册宣传资料承诺,村(居)5名干部就是群众事务代办员,从周一和周五轮流坐班,按照不低于当年工资基数40%的标准进行补助。对因工作推诿、应办不办、离岗脱岗等原因导致群众到镇办理的,每发生一起扣减当日值班代办员服务报酬100元,党支部书记50元。 如今,33个村(居)的群众办事,只需要到村(居)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提交资料、填写表格,村(居)受理员负责初审并上送相关附件,再由镇、市服务中心按照管理权限逐级审核、办理,其结果通过该平台反馈到村(居),最后由村(居)告知申请人办理结果。证件村里办、信息村里查、费用村里交、补贴村里领,群众办事像赶超市一样方便,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政务超市”。 据介绍,运行仅10天时间,村办“政务超市”就累计受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559件,有362件现场办结,107件由他们负责到市直有关部门代办。 在镇便民服务中心办证厅计生窗口,记者随机采访了新星村委会委员程龙荣。她说她是来为外出打工的育龄夫妇代办准生证的,“现在办事少了中转站,群众受惠,村干部与村民沟通机会多了,矛盾纠纷少了,我也觉得当个村干部有劲头。” (《潜江日报》2015年4月1日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