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江新闻网讯(记者 李理)在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有这样一位七旬老人。他一生扎根于江汉平原这片沃土,勤奋耕耘,创作编曲了100多部大、中、小型剧目。他独创设计的“吊孝腔”、“遥望曲”、“哭丧调”等现代花鼓戏唱腔成为江汉平原一带观众广为传唱的流行音乐。
他就是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国音协会员,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副院长,荆州花鼓学会副会长,潜江市剧协副主席--杨礼福。
仲春时节,乍暖还寒。近日,记者在市群众艺术馆见到杨老时,他正专注的指挥着老一辈的艺术家们演奏乐曲,旋律中的深沉与悠扬交替流转,他稀疏花白的发丝优雅的散落于耳际,举手投足间的抑扬顿挫都显露着他浓郁而深沉的艺术气质。
“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荆州花鼓戏、曹禺文化品牌、龙虾饮食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努力打造中国‘戏剧之都’,这是抓文化的大手笔,顺应了时代的潮流,顺乎了潜江百万人民的民心,对潜江市的经济腾飞、提高潜江的知名度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杨老对近年来潜江文化的发展赞叹不已。
多年来,杨礼福的音乐作品曾荣获多个奖项,其中创作的《家庭公害》获文化部嘉奖、省一等奖,创作的《原野》音乐获省首届花鼓艺术节音乐奖,创作的《认亲记》音乐获省创作一等奖,创作的儿童戏曲小品获省优秀音乐作曲奖。创作的《平原作战》赴省汇演后又被选调晋京汇报演出,后又移植作曲《磐石湾》、《蝶恋花》、《洪湖赤卫队》、《沙家滨》、《站花墙》、《秦香莲》等剧目。
“我用大半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谈到对戏曲音乐的热爱,杨礼福深邃的眼睛里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如火焰般的热忱溢于言表。转瞬间,却又流露出了深深的忧愁,“现在剧院一批有造诣有影响有才华的艺术人才,正陆续退居二线。唯一可以宽心的是演艺人才中,从华师大毕业回来的青年们上气了。但令人担忧的是在艺术创作这一块,不是一般缺人,而是无人!”
“创作是剧院艺术发展中的一条生命线!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没有编剧。”说到在他终其一生的事业上将后继无人,杨老痛心疾首,“另外在导演、作曲、舞台、美术这几门硬行中,都急需引进和培养新生力量。”
谈到对后辈们的寄往、对本土文化传承下去的期望,杨老感慨不已,“我们需要传承的文化不单指书院文化,而是渗透进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风土人情之中的‘民族内在精神。’”
近年来,荆州花鼓戏和潜江民歌成功的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汉皮影戏列入了联合国教科委认定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是我们潜江最宝贵的文化财富!”杨礼福说,可以让潜江进一步走出去的文化资源还很丰富,“包括我们潜江成就卓越的音乐大家杜鸣心,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汉俊、李书诚,这些本土的非遗文化、音乐文化、红色文化都可以来打造新亮点,作出大文章!”
退休多年,杨礼福仍然没有休息,参加重点剧目的创作生产,到各地讲学授课,为各大文艺活动节目作曲,一刻也不曾闲着,“希望能尽自己的最后一点力,把历史留下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杨礼福说,“希望全社会都来重视潜江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发展,扎扎实实地用文化来兴市,努力地建设文化名市,让潜江成为文化强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