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浙江
- 精华
- 20
少校
 
- 积分
- 13959
IP属地: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
|

楼主 |
发表于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 2015-4-16 12: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蒸菜之乡——天门二十年的影像 》
http://bbs.cnhubei.com/thread-2937444-1-1.html
蒸菜是江汉平原共同的美食,天门蒸菜属于其中的一个部分,你叫你的三蒸,我叫我的天门三蒸,并不矛盾。但有的人总对“天门三蒸”,“蒸菜之乡”耿耿于怀、说三道四,总想把共同的东西拥为己有,别人不能沾边。说到底是有人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在作祟,处处体现出高人一等、有我无你的高姿态。也折射出了天门二十多年来的灰色影像。
江汉平原共饮一江水,悠悠汉江滋润着这块土地,养育着这里的黎民百姓。历史、文化俱多方面基本可看成一个整体,历史沿革来看,行政区划都曾经同属一个地方。这里的人都勤劳、节俭、精亮、礼性大,没有多大的差别。有的地方目前经济发展可能好一点(说实在也是地上滚到芦席上——高一篾旁而已),不应该成为居高临下、看不起别人的理由。目前沿海经济优于我们,如果说那里的人都比湖北人优秀,我看东湖里没几个人同意这个观点。多一份敬畏之心,多一点感恩之心,自己就更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就能促进自己的进步。
天门也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从“天沔花鼓戏”、“天潜沔”等习惯性称谓中都可隐约感觉到。在天门建市的历史中曾有这个事情:当时省里考虑,按当时天门的社会、经济状况,民政部肯定二话不说就批准,所以先把比较难批的报上去,这就是天门为什么比周边晚建市的原因(有据可考),也足见当时天门老大哥的地位。
最近二十多年来,天门发展相对落后,那种失落与酸楚只有天门人自己能体味,也只有靠自己去改变。记得90年代时期,每当大年初四刚过,路上就可见成群结队的大人、小孩们扛着大包小包到车站,去广州、上海做衣服,去北京搞装修,到东北开白案,有的小女孩小学才毕业。创业的艰辛可想而知。那种强烈盼望改变自己,与生活抗争的场景令人肃然起敬。
那时的天门,教育还是一块金字招牌。再困难,都要把学校建的漂漂亮亮;只要孩子想读,借钱也要把孩子送去学校。家里有上大学的孩子,每年9月基本都是先借点路费给孩子,等棉花收起来了,才寄去学费、生活费。他们朴素的希望:哪怕自己吃点苦,也要让孩子多学点知识,获得别人的尊重,走出这个贫穷的地方,脱下布鞋穿上皮鞋,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人,读书之后就在外面安家立业了,很少回来家乡的。其实这也不怪,外面的世界更广阔、更适合发展。这些莘莘学子,就像一个台抽水机,抽走了父母的壮年和汗水钱,带走了天门的财富与智慧。记得几年前,华师一附中的一个女孩高考夺得了全省状元,后来碰到老乡,说起来父母都是从天门来,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工作。
二十年来的天门人除了失落、奋斗,还有那么一点自卑。不要看口头上不许别人说她不行了,据理力争,其实私下总是说某某城市建设多好,那里那里的有钱人多,教育也好像滑坡了。总憋着一口气,在很多场合都低调内敛,从几条铁路、公路就可以看出有自卑的影子,连争取离城区近一点的底气、胆量都好像不足。
穷则思变,服输也不是天门的个性,都期待着她能重新辉煌。这几年汉宜铁路的建设、蒸菜之乡、大规模的招商、城建、道路建设带来天门很多机遇,特别是提振了低迷的气氛。
天门已经走出了过去二十多年的灰色影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