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耕新气象:育秧工厂风头足 13日,在麻洋镇天海龙合作社,3000平米的智能育秧工厂内秧苗青青,长势喜人,已被农户订购大半。 “要多高温度就有多高温度,要多少水就给多少水。阴雨天、寒露风、早春干旱,全都不怕。”合作社理事长彭文元自豪地说:“常规大田育秧要30天,1亩秧苗插10亩大田就顶天了。我们工厂可一次性满足1500亩大田插秧需求,而且15天就可出好苗。” 马达声声响,种田不弯腰,育秧工厂风头十足。农业部门介绍,我市主要通过发展和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推动早稻集中育秧可持续发展。目前,各地建设集中育秧基地热情高涨。 在继续利用前几年已建大、中型基地集中育秧的基础上,今年我市新建大型基地2个,中型基地12个,小微型基地399个,全市集中育秧所育秧苗可栽插大田18.26万亩以上,占全市早稻面积的72%。仅华丰育秧工厂,就可集中育秧6.25万亩,低价向群众供秧1.2万亩。 秧好一半禾,育好秧是实现早稻生产良好开局的第一关。全市预计今年早稻种植面积25.45万亩,比上年增3.1万亩,预计增幅13.9%。 秧苗怎么育?合作社来带动 “多亏有华丰的专家来帮忙。”新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第一次育秧,由于没有经验,特地从华丰合作社请来一位“老把式”当技术顾问,经过半个月的实践,成功地育出了第一批秧。 秧苗怎么育?还是看合作社。 在我市,如华丰合作社、丰收合作社、惠丰合作社、天海龙合作社等水稻集中育秧主体,经过3年的探索,培育了一大批育秧技术能手和优秀农机手(插秧),如省级专家吴华平、九鼎的许国庆、华丰的刘祖德、惠丰的李天亮、丰收的杨社军等共约150人。这批技术能手在市农业局的统一调配下,分镇包村对育秧进行技术指导,对我市扩大早稻种植面积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对于一些新的早稻育秧技术,合作社也成为“探路者”。在华丰,今年落实了2000亩新技术展示区,包括生物质秸秆秧盘育秧试验、麻地膜应用、钵苗摆栽、钵形毯状秧等试验。 眼下,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大批种粮大户和村组加入早稻种植的队伍中,改变了传统种植模式,进一步增加了粮食种植面积。九真镇九真村8组种植大户刘同平,今年从自家180亩中稻田里,拿出50亩种植早稻,秧苗全部委托惠丰合作社代育,实现了双季稻零的突破。再如佛子山镇雷畈村,是传统中稻种植区,在该镇瑞丰合作社大型集中育秧基地示范引领下,今年全村“单改双”面积300亩以上,占该村总面积的18%。 集中育秧的经济学思考 从分散育秧到集中育秧,变供种为供苗,是现行农村土地经营体制下水稻种植方式的重大变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人工请不起,农忙时节一个工一天200元,关键是还请不到。”刘同平感慨。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农业生产兼业化、劳力老龄化,从而引发水稻生产“双改单”、“直播稻”现象的蔓延,影响了粮食生产的稳定。 另一方面,这些兼业化、老龄化的劳动力,掌握不好催芽育秧技术。一家一户分散育秧,培育出的秧苗往往达不到机械插秧的要求,阻碍了水稻种植机械化的步伐。 “早春气候多变,以前农户分散育秧时有失败,采用工厂化或薄膜小拱棚集中育秧,可提早播种,有专业人员精心管护,确保苗足、苗壮。集中育秧按标准化的技术规程操作管理,能够培育出适合机插的秧苗。”市农业局负责人介绍,集中育秧是保早稻面积、促进双季稻发展的一个关键措施。 集中育秧还有利于节约成本。惠丰合作社负责人表示,集中育秧省秧田、省用种、省劳力、省投入。农户分散育秧,一亩秧田只能插7亩至10亩大田。通过集中育秧与机插,每亩秧田能插100亩至200亩大田。 华丰等合作社的经验证明,推广集中育秧还有利于促进水稻生产专业化分工,加快农业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种粮大户、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都可成为集中育秧的市场主体。一方面,这些主体在育秧插秧经营性服务中,自身实力得到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工厂化育秧、商品化供秧,解除了千千万万缺劳农户育秧难、插秧难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