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胡一杨 于 2015-4-23 11:12 编辑
胡一杨 温志明 尚寨村位于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地处襄北岗地,北河水绕村而过,滋润着这片沙土地,玉米、花生地里常有白鹭飞来做客。资料显示,曾经在尚寨民间很活跃的襄阳火炮,又称为襄阳锣鼓,多存载和活动于春节和喜庆节日。二十多年前,朱集镇尚寨村的年轻小伙尚雪山就喜爱上了襄阳火炮,尚寨地处豫鄂边境的襄北腹地,在上世纪中叶,日寇入侵襄阳时期,出现过组织民众英勇抵抗强悍侵略者而壮烈牺牲的英雄尚随合,那是1945年春天,一队侵华日军来犯,尚随合组织二百多村民手持土枪土炮,在保卫村民、抗击侵略者的战斗中中弹殉国。因此,尚寨民风淳朴中又兼有耿直的性格。在九十年代,朱集一带重大节日和百姓家喜庆的时候,还十分时兴襄阳火炮的表演。那激烈的鼓点声,锣礤的合拍声,声声喧嚣着丰收农民的喜悦的心声,也敲击着他的心灵,让他感受到这一襄阳民间文化独特的魅力。可以说,尚雪山是伴着襄阳火炮的鼓点声长大成人的。 以后的日子里,尚雪山除了打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以外,业余时间都花在琢磨襄阳火炮和襄阳花鼓戏里来。当时村里有刘明堂、尚全保、尚许有、尚丰金等几个老师傅坚持在表演这一传统表演形式。尚雪山先是拜村里的襄阳火炮师傅尚全保学习,后来尚全保组成演出班子表演,主要表演襄阳火炮和花鼓戏。花鼓戏表演,他们除了传承传统的曲目外,有文化基础的、在当民办教师的尚全保还创作了许多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的的新曲目。先后有尚建华、肖明勇、尚小飞等年轻小伙子加入了村里的演出班子。 他们在欢送农民子弟参军、闹元宵、过春节、以及婚嫁喜事、老人过世等场合表演襄阳火炮或花鼓戏。兴旺的时候,在喜庆现场往往有两个班子在表演,其中一个就是他们的班子。另一个是吹唢呐的班子。一个表演,另一个就休息,然后轮换。 尚雪山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个用心学习、舍得下功夫琢磨的有心人。拜师期间,整天围着老师转,不仅跑前跑后给老师端茶倒水,还悉心收集表演曲目,并吸取众师表演所长,自成表演体系。后来尚雪山掌管了这支演出班子,以表演功底扎实、热情服务乡里而深受乡亲们青睐,经常会扎堆受到邀请而应接不暇地演出。近几年来,由于村民娱乐选择的多样化、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加上演出班子主要成员为了生计长期在外地打工,襄阳火炮的表演机会越来越少,演出收入也严重滑坡,处于自生自灭的现实状态。襄阳火炮班子在村子里只剩下尚全保、尚雪山、尚明勇三名成员。现在演出处于淡季期,“这实际上也影响不大,不影响我们对襄阳火炮的挚爱。我们两个人以上就可以抄起家伙上台表演。”尚全保说。 看尚雪山的襄阳火炮表演就是一种享受。在尚雪山家宽敞的二层楼民居里,笔者看到了尚雪山的襄阳火炮演出的全部家伙三:直径1.8的大鼓、锣、镲等十几件器乐、和专门的演出服装。尚雪山和师傅尚全保穿起服装,拿起乐器为我们表演拍照。他们表演的是锣鼓,表演了几段后,尚雪山渐入佳境,鼓点越来越密集,手中的铜镲扬起,还不是抛向空中,尚雪山、尚全保沉浸在自己表演所营造的氛围中。虽然天气燥热,两人还是着装整齐、一丝不苟地为来访者表演着,彰显他们对襄阳火炮的敬畏。 据同行的长期从事民间文化研究的学者介绍说,襄阳火炮属于民间音乐类,也叫“襄阳锣鼓“,多由打击乐组成。有小鼓,边鼓,大锣,大拔,勾锣,小锣,占子,长号八大件乐器组成。主要流行于襄阳市区及襄州区等地,多活动于春节及喜庆节日。有“得胜鼓”,“新七锤”,“背马”,“一五七”,“双打岔”,“凤凰点头”,“跑滩”等72种鼓谱。锣鼓的音响依附鼓谱,打击出复杂多变,具有抽象意味的艺术语言,或高亢低沉,或急促悠长,或强烈轻柔,或短小微弱,齐鸣击打时如暴风骤雨,地动山摇;缓击时如山泉叮咚,微风吹拂,给人震撼的感觉,摄人心魄。现在在襄州区还有多支襄阳火炮表演队在坚持这一传统的民间表演形式。 我们依稀看到尚雪山和他的襄阳火炮声飘过农家种满果蔬的小院,飘进了淳朴乡亲的心里,飞向了田野,飞到村边尚存的抗日寨堡遗址,仿佛唤醒了先辈的精灵,唤醒了美丽的鄂西北尚寨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