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0
中士
 
- 积分
- 220
IP属地:广东省东莞市
|
“四大亮点”引领丹江口市现代农业发展
2015-04-27 来源:农村经济司子站
原稿:http://www.sdpc.gov.cn/fzgggz/ncjj/njxx/201504/t20150427_689349.html
亮点一:握紧生态产业效益增长的"金钥匙"
青山绿水是我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我市"三农"持续发展的一大宝贵财富。一号文件指出,继续在生态上下工夫,大力实施生态产业工程、生态园区工程、生态家园工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向生态要效益。
大力建设生态特色产业基地,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按照集约化、标准化、高效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四百工程"建设。改造提升1万亩柑桔基地、1万亩核桃基地,新建1万亩"武当道茶"基地、1万亩中药材基地、1万亩设施蔬菜基地、20个大牲畜养殖示范小区、1万亩国家翘嘴鲌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提速发展生态林业产业,提升林业整体效益。按照"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促民增收"的发展战略,以"绿满丹江口"行动为契机,大力实施通道、荒山、村庄、环城、厂矿、城市等"六大绿化工程", 全年绿化荒山5万亩,义务植树150万株。充分利用林上、林下、林中空间,大力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林菜、林菌、林禽、林畜等生态种养产业,发展果园养鸡100万只,发展林下食用菌1000万棒。全力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不断拓展森林功能和价值,从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最大化。
全力建设"美丽乡村",提升社会综合效益。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100万元,深入推进21个"生态家园"示范村创建。在环库区、丹郧路、库周路、汉十路等重点区域,配套建设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深入推进均县镇、龙山镇、牛河林区新集镇及全市165个移民安置点建设,推进石鼓新集镇、白龙泉水乡、武当道茶城及东环路工业园、六里坪岳家川、江家沟等新家园(社区)建设,推进六里坪镇、土关垭镇、浪河镇、石鼓镇九龙桥村、蒿坪镇余家湾村等"四化同步"试点镇(村)建设,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体系。深入推进"武当花谷"建设,逐步延伸"武当花谷"景区范围和内涵,全力打造国家级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及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持续推进生态能源、农业机械化、农村路网等工程建设。
亮点二:筑牢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的"大杠杆"
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农民,已成为我市工业中增幅最大、增速最快、发展最好的行业。一号文件指出,2015年我市将围绕"百亿农产品加工县(市)"建设目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把农产品加工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大杠杆",致力提高加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推进精深加工。重点推进水都农产品加工园区、东环路农产品加工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企业入驻。鼓励食品粮油、水产品、生物医药、酒水等加工企业,实施技改扩能。加快粮油食品、果蔬、食用菌、茶饮料、畜禽、水产品、茶叶、木工艺等农产品由初级、粗放向精深、集约加工转变,提高包装档次,力争全年农特产品加工产值突破百亿大关。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在资金、政策、资源配置上重点倾斜。
培育领军企业。围绕柑橘、蔬菜、畜禽、水产、食用菌、茶叶等农产品,开展专题招商,引进领军企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企业,实施农产品的二次加工,引导其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转型升级。积极培育种子企业,在研发、管理、人才、用地、金融、上市、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优先扶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全年培育产值过10亿元企业1个,5亿元企业3个,1亿元企业5个。
打造精品名牌。围绕"饮源头水、食丹江鱼、吃武当桔、品老道茶"的品牌创建方针,扩大"源头水、丹江鱼、武当蜜桔、武当道茶"四大品牌影响力。继续开展 "库区情 桔乡行"、"美食节""农超对接"及组织企业参与各级农博会等活动,多层次、多角度让推进特色农产品走进国内、国际市场,力争柑橘出口突破15000吨、银鱼出口10吨,黑茶、砖茶系列武当道茶实现出口。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市)建设为契机,整合资源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做好特色农产品包装宣传,争创3个"三品一标",培育"武当蜜橘"和"丹江口源头"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
亮点三:挖掘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新支撑"
第三产业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产出效益高,能够推动工业、农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发展潜力巨大。一号文件指出,2015年我市将充分利用区位、资源、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切实把振兴和提速服务业发展作为提升经济增长的新支撑。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以生态资源为依托,把生态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大力发展风光旅游业,加快"沧浪橘乡"、"江北林廊"等旅游设施建设,把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业发展优势。整合旅游景区、度假村、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和农家乐等资源,形成"一江串珠、库路贯通、核心支撑、小镇点缀"的环库生态滨江城镇群和村镇带,进一步提高生态旅游业的综合效益。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探索组建商业性演出剧团,吸纳和引进各类文明健康的现代文化娱乐产业项目和商务休闲设施,打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产业园建设,重点在市区和六里坪镇、习家店镇建设集运输、仓储、配送、转运及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建立健全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鲜活农产品冷藏仓储设施建设,推行"农超对接",引导有实力的大型综合超市、食品超市等连锁企业在我市建立特色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发展快递服务业,着力提高邮政部门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企业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引进中铁快运、圆通、申通等知名快递企业在设点,鼓励发展覆盖市区和周边乡镇的区域性中小型速递企业。
大力开发农业服务业。大力发展发展苗木繁育、种子研发、园林设计、农资生产、物流配送、农业科技信息推广应用、农业金融保险、农业会展、农业品牌营销、农产品供求信息、质量检测、存储、加工、包装、售卖等业态。支持河北德胜农林、湖北霖煜农公司、习家店汉北农林博览园苗圃基地建设,支持丁家营镇建立苗木交易大市场。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突出姚沟路等区域,重点发展农用物资、日杂百货商业;突出丹二巷、城关镇、跃进门等区域,重点发展蔬菜副食、日用品贸易、饮食服务商业。重点抓好以展示高档名牌商品、休闲服务为一体的商业步行街,着力打造以建材、装饰、家电为一体的建材一条街。
繁荣发展餐饮住宿业。大力发展特色餐饮,规划建设大坝二路、沿江路以展现地方名吃、饮食风情为一体的水都风味小吃街,扶持"丹江鱼村"、"农家饭"、"农家园"等地方特色餐饮企业发展,不断改善市宾馆、沿江船、农家园、餐饮门店等各类餐饮场所经营环境,着力开发特色菜品,打造地方餐饮品牌。加快星级酒店建设,积极引进专业的酒店管理公司,不断提升宾馆、酒店的管理水平,推行现代管理模式,加快晋星升级,打造地方标志性酒店品牌。
亮点四:安装改革创新发展的"助推器"
融资难、人口少、经营难是限制农村发展的三个突出问题。一号文件指出,2015年我市将通过大力实施改革创新,破解在那种、谁来种、谁出钱、怎么种的问题。
把握"两个市场",破解"谁来出钱"问题。把市场化配置资源作为关键,着力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搭建产权交易平台,推进"本本"变"本钱";积极探索抵押融资,扩大农村抵押物范围,出台奖补政策,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
培育新型主体,破解"谁来种地"问题。大力培育农业服务主体,鼓励本地创业和引导本市在外成功人士返乡二次创业。落实扶持政策,降低创业门槛,搭建良好平台,提供优质服务,着力优化发展的软环境,进一步挖掘全民创业潜能,提高全民创业能力,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干事业的全民创业局面。力争每镇(办、处、区)培育1个龙头企业、2个家庭农场、3个专业合作社、4名专业大户。
创新经营方式,破解"如何种地"问题。着力深化改革成果运用,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广"三化"模式。大力推广承包土地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资源资本化"三化"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发展股份合作,让农民获得土地分红、集体收益和务工收入。推广农业BOT模式。借鉴基础设施"建设、经营、转让"模式,由政府适当补助租金,引导龙头企业流转土地投资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流转期间,企业返聘农民作为农业产业工人;经营一定年限以后,企业将产业基地无偿移交给农民自主经营,并按保护价收购农产品。
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探索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以及农产品电商物流体系,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产业催化。探索"小农场、大产业"模式。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积极搭建土地经营有形市场,建立覆盖市、镇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接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连片规模经营,培育"小农场",集中成片 "大产业",促进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生产经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