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的秋季,因为遇到非常不顺心的事,心情无法排解,情绪无处释放,就告了假悄悄地独自外出,意欲寻求一个没有人声鼎沸,没有车马喧嚣的地方,静静地呆上几天。就这样带上几件换洗的衣裳背上包,一个人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地漂游着,只是遵从内心的指引,顺着感觉的导航,哪里人少往哪里走,哪里山大向哪里行。 三天后太阳偏西的时刻,走到了离家百里之外的重山之中,随意选择了一座山峰就往上爬。到了山顶,这才发现上面有一小庙,一个面目古相,眉目安祥的老僧正在蒲团打坐,我不敢惊动他,便走到小庙的西边倚着松树看日落。红红的太阳犹如一个飘荡的汽球,向西方缓缓地滑落,把西边的天际涂抹得红艳艳的,渐渐地,那片红艳艳又随着太阳的下滑而变成了一片不断缩小的红飘带,最后那红飘带随着太阳一同消失在在群山之中,我这才收回目光回转身来准备下山。当我回身时,忽然看到老僧正站在我的对面双手合十:“施主好兴致啊!”我连忙学着老僧的样子也双手合十:“打扰了。”又挪步下山。“天色已晚,现在下山多有不便,如不介意,今晚就此屈尊一夜。”见老僧诚恳,话也有理,我就随老僧一起进到庙中。 吃完斋饭之后,在摇曳的红烛前,我们拉起了家常,老僧告诉我,他俗姓王,年轻时读过大学,当过公务员,后来在一家行政单位当领导,家中有老婆和女儿,但一直不习惯俗世的生活,特别是不习惯生活在官场,总感到身与心在背离,向往与现实有冲突。十五年前又遭遇了被人举报而被纪委反复调查的事件,尽管后来证明是无辜的,但对心灵伤害非常大,也彻底地让他对现实产生了厌恶,一气之下就不要冲担不要柴出家了。开始是在一家很有名的寺庙里修行,很快、老婆和女儿就找去了,哭着求他回家。无奈他出家之意已决,不为妻女之哭所动。但想到妻女经常去庙里哭求,影响了佛门清静,也影响自己的修行,遂离开了那座名寺,几经辗转来到这不为人知的荒野小庙。刚来时,这小庙有两名僧人,主持已过七旬,出家五十多年,另一僧人年近四十。出家不到一年。没过多久,那名年近四十的僧人就因忍受不了山上的孤寂,吃不惯庙中的斋饭,还俗回家了。主持见他是一心向佛,虔诚修行,在临终前将衣钵传给了他。他接过衣钵,一个人在这荒山小庙里独自修行了十多年。 听完他的介绍,我也把自己这些时遇到的不顺和平时的苦恼都向他作了一番倾诉,完了之后我看着他问道: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多挫折,这么多痛苦? 听完我的叙述和发问,老僧沉吟半晌后说道:其实,你的这种遭遇也是众生的遭遇,你的提问也是众生之问。我没出家之前,也经常是是这样想。但现在,我再没有这种想法了。你想想,人生自古谁无苦?那些在最底层生活的芸芸众生就不说了,他们生活大都是在不顺、不平之中度过的。阖家团聚,共享天伦应该是最基本、也最温馨的人生,但是,你仔细盘点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的熟人中,有几家是团团圆圆的?但又有几家是怨天恨地的呢?就是那些有大志、有天才、成大事者又有谁不是历尽艰难困苦呢?中国从老子、孔子到孙中山、毛泽东,哪一个不是经历了千磨万难?就是外国的那些伟人、名人恺撒、苏格拉底、拿破仑、马克思等哪一个不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关键看我们如何看待挫折、如何对待苦难? 亚圣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期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也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正因为这些人经历了凡人没经历过的磨难,吃尽了凡人没吃过的苦头,所以才有了凡人没有的毅力,具备了凡人不具备的意志,锻造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志向,取得了凡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功。中国有句成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也就是这个意思! 听完老僧一席话,我感到心头一亮。是的,人生自古谁无苦?这世界上有哪一个人从生到死是一直喝着蜜的?有哪一个人从生到死是一直顺着风的?上台也有下台时,得意也有失意时,有的人一生都没上台过,一生都没得意过,一生都在台下他也快意地过着,一生都是失意他也得意的活着。婚丧嫁娶没有乱其心志,悲欢离合没有扰其定性。日出日落,潮跌潮涨,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过得有滋有味的。事情不顺但日子依然在走,遇上坎坷但道路仍然生长,跨过不顺,跳过坎坷回归到生活之中,继续和岁月一同散步,和不顺一起作伴吧! 第二天一晨曦初露的时候,我就谢绝老僧的挽留背着包向着山下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