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315|回复: 4

跟着父亲挖树蔸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4

主题

6

帖子

20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20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15-4-27 20: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跟着父亲挖树蔸
小时候的周末或是寒暑假,常被父亲逼着去野外挖树蔸。因为那时候的农村资源匮乏,还没有煤气,甚至煤炭也是稀罕物。家里烧火做饭所用的燃料主要是收获时从田里割回来的稻草。没有承包到户时候,这些稻草就靠生产队里按劳力分配;后来分田到户了,各家地里收回来的稻草归各家自己仓储,以备不时之需。因而那个时候村里家家户户的场前屋后都堆得有稻草垛子,也算是一个奇景了。
然而,不管是生产队分配也好,还是自产自用也罢,有时难免有个不凑巧的时候。尤其是家里小孩多的家庭,田里产的那点稻草根本就不够用,这自然就成了家长们头疼的大问题。因为一旦家里的稻草烧完了,可就意味着面临断炊的危险。为此农闲的时候,村里人还会四处去踅摸一点燃料。每年这个时候,村周围的田埂上、河堤边、道路旁那些郁郁葱葱生长了一年的杂草野蒿、藤蔓荆棘、还有杂树苗就都成了人们采集的目标。秋收完之后,经常会看到有人背剪着双手,拿一把磨得明晃晃的镰刀在村南地北、田间地头逡巡。发现哪一片的野草杂蒿长得茂盛,就会上前将那一片天生的燃料割倒,就地摆得齐齐整整地,放在露天地里晾晒。等晒上五六个好太阳,杆叶都焦枯了,便拿家里现成的绳子来捆了,一担担挑回去,场前屋后地堆起来,以备过冬之用。
这些野生的燃料当中,杂草和稻杆一样好烧,但是不持久,需要人守着不停地往火上续柴;而野蒿、藤蔓和荆棘的熬火性则相对好一些;杂树苗当然要更好,但是属于紧俏资源,只有最有眼光反应最快的人才有机会割到。有时候人们也会为一块好的地段而争得脸红脖子粗,但是乡里人爽直,决不会因此而记仇。对于这些老天爷无偿恩赐的身外之物,大家默守着谁先割到谁先得的成规,决不会有谁家割好的野草杂蒿被别人挑走的情况发生。
在一般人的眼中,一丛野树苗、一根枯树枝都属于好的燃料,得之以为幸事。但是父亲眼光独到,他更钟情于村前河堤上防护林里的树蔸,虽然这河堤上的树是属村里的,姓公,父亲不敢觊觎,但是村里因为生产需要,也时不时会在树林里采伐一些树木,树木采伐完了后,一般情况下树蔸就被弃之不理,任其在土里腐烂。而这些东西在父亲和一些精明的村人眼中就成了宝贝,因为采挖树蔸村里是默许的。这些树蔸一经晒干水分后,是上好的燃料,烧起来不但火旺,而且熬火持久。何况这些树蔸除了被劈成一块块做烧水煮饭的燃料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妙用,那就是在冬天引火取暖。
记忆中那时候的冬天特别的冷。当然这种冷,一是因为自然天气的寒冷,那时的冬天动辙就是零下6,7℃,这样的温度在北方可能算不得什么,可是在南方,已经是让人不堪忍受了。二是因为物质的匮乏,当时不像现在这样,有空调、取暖器等御寒之物,而且那时的农村,缺吃少穿的,人们身上衣物单薄,难挡寒意。尤其是在三九严冬下雪化雪的日子,室外几乎是滴水成冰,天寒地冻。室内也好不到哪里去,那一间间简易的青砖瓦房难抵北风的肆虐,彻骨的寒冷仿佛会穿墙过壁,能将一切冰住。你不论手伸到哪里,都会感觉到彻骨透心的寒冷。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自然会想到用火取暖,可是要想在室内升火,杂草野蒿烧起来火势不好控制还不说,还要人不停的添加,很是麻烦。而这个时候,树蔸就派上了用场。取一个晒干的成年树蔸,因其势用砖石等硬物垫了,稳稳地漏空支在堂屋当中,用柴草从下面引燃,让其慢慢地熬烧,整个房屋里就变得暖融融、亮堂堂的了。一般来说,一个大的树蔸,会持续烧上一天甚至是二三天。这种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火边,一边聊着家常,一边看着外面的雪景,一边听着树蔸烧得噼噼啪啪着响。那份闲情,那份惬意,恐怕是仙家也慕羡三分。
然而树蔸使用起来虽然方便,但是想将一个个大如磨盘的树蔸从深埋着它们的土里取出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个时候还没有挖掘机、吊车什么的,一切要靠人力。有时候为了挖一个树蔸,甚至要挖好几方的土。少不更事的我对于这类苦力活当然是避之唯恐不及,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迫于父亲的压力,一方面也出于对严冬围火取暖的憧憬,也只有勉力为之。长久的实践告诉我,这挖树蔸可真是一件苦差事,脏累还不说,在精神上也经常给人一种挫伤感。我和大哥常常被一根根大大的树蔸折磨得体衰力竭,它们却兀自矗立于土中,任我们想尽办法也撼不动分毫,绝望和焦灼考验着少年的神经。这个时候,打破这种僵局的往往是因为父亲的出场,有了他的出现,那顽固的树蔸仿佛不再有脾气,变得十分的乖巧听话,父亲只在那里铁锹轻扬、板斧慢飞,瞬间就轻轻松松地将之摆平。
年复一年,渐渐发现一个规律,有父亲参与的时候,不管什么样的树蔸,我们挖起来都很容易。而一旦我们放单飞自己挖的时候,则显得非常吃力,有时候一天还挖不出一个树蔸,这让我们感到很是郁闷。初开始还一直以为是父亲力气大,所以挖起来轻松。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直到大哥快二十岁,我也有十五六岁时,自己感觉我们两个人的合力应该不会输于父亲,然而结果依旧。这个现象一直困惑着我,直到十六岁那一年的冬天。
那一年,村北四里外的十支沟为了清淤疏堵,重整拓宽,将堤岸边上七八行粗壮高大的水杉树全都砍光了,这些树大的有一个人合抱那么粗,小的也堪比碗口大。生产队里将树砍完后,安排人将树干和树枝全都拖走了,而剩下来的树蔸则没办法处理,只好准备用清理河道挖出来的泥土将它们就地掩埋,任其自生自灭。这个时候,周围十里八乡的人得了信,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一些善持家的人全都蓄着劲要去挖这些树蔸,以作家中烧火煮饭、升火取暖的燃料。
没有人组织。第二天一大早,人们自发地从四面八方涌上了河堤,手中带的工具五花八门,有斧头,砍刀,小铁锹,大铁锹,甚至还有人手中拿着平原地区难得一见的扬镐。大家各自抢占着自认为有利的地形,身强的专拣大树蔸较劲,力弱的也盯准了小树墩着力。一时间绵延三四里长的河堤上,人满为患。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齐上阵,自发地形成了一次挖树蔸的比赛。
我们一家在父亲的带领下来到河岸时,堤上早已是人头攒动。远远地母亲就催促:“看你,让你早点来,你还不听,现在只怕树蔸早已经被别人挖完了,快点,快点。”父亲并不着忙,他微笑了一下:“哪能呢,上万棵树蔸呢,挖得完?”
然而母亲的担心却不无道理,因为一些人并不是按常规出牌,他们在挖脚下的树蔸时,还要占着身旁自认为能挖得到的树蔸,在河堤上划定领地,不让他人侵占。这样一来,我们一家不得不拖着板车住更偏远处寻找开挖的地方。
在这个过程中,我跑下了河堤,一个人到处乱窜,一边和正在挖树蔸的熟人打招呼,一边观察人们挖树蔸的方法。这一看不打紧,却发现真是千个师傅千个法,大家挖树蔸的方法各异。有的是贴着树干下锹,一路挖下去,见根砍根,见桩砍桩,反正身边有现成的斧头,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只要把树蔸挖出来就行,可是这样挖出来的树蔸是直通通的,几乎没有旁枝末节;有的则是在树蔸旁边挖一个半圆,深深地挖下去,然后将树蔸挖出面的枝节全砍断,再将树蔸露出地面的部分用粗麻绳绑上,全家人拉上绳子,像拔河似地将树蔸向挖空的一边拉摇,运气好的,可以一下子将树蔸拉出来,若是运气不好,碰到另一边没有开挖的地方有大的根茎扯住,就只好停下来,循着着力点在另一边挖下去,找到那大根,将之砍断才能将树蔸拉出来;有的则是挨着树蔸下锹,找到主根,而后沿着主根向外开挖,挖到认为可以放弃时,就拿斧头砍断主根,而后向下掏空树蔸周边的泥土,将树蔸取出来。
看了周边人们挖树蔸的方法,我觉得第二种方式比较省力,可以少挖很多土。和一旁的大哥一说,两人竟然不谋而合。等到父亲找到地方,我们就按自己的想法开挖起来。但是没想到这个时候,父亲却拦住了我们。
他一声不响地拿起铁锹,在我们看中的树蔸边划上一个大大的圆,让我们按他划的圆将树蔸周边的土先拿掉,先不要管那些树根什么的,等挖到一定宽深度了,再用斧头将树根的末梢砍断,树蔸自然就出来了。这种做法让我们很不能理解,觉得如果按照父亲的做法,要多挖好几筐土呢。这不如像周边的人那样,挖掉半边的土就可以拿出树蔸,可以省很多力气。听到我们的置疑,父亲没有解释。只说了声:“那你们先试试看吧,要不我们来一个比赛,你们用你们的方法,我用我的方法,看谁的方法更快更省力。”父亲说完就搓了搓手,故意挑了一棵同样大的树蔸,自顾自地干了起来。
我们则暗中鼓着劲要和父亲比个高低,按照我们的想法开挖了。当我们砍第一根树根时,父亲才刚开始挖第二层土,这不免让我们心中有些得意。拿着斧头将第一根树根轻易地砍断后,我们再接着往下挖,这才发现下面大大小小的树根盘枝错节,需要不停的去砍。有些树根很粗,也是上好的引火燃料,弃在土里不拿出来也可惜;而且有些即使我们想弃掉,但是因为它压在下面的树根上,想挖下面的树根时,为了不碍手碍脚,又不得不回头再来将它挖出来。这样我们循着根身四周开挖,也基本上要挖到父亲画的圆圈时才能将之拿出来。由于想偷懒少挖土,我们基本上是贴着树根下锹,可是随着树根向地底沿伸,操作起来就很不方便,砍树根的时候斧子经常碰到旁边的土,阴碍了施工的进度,这让我们不得不不停地扩大挖掘面积。才好将砍断的树根拿出来方便下一层的挖掘。就这样我们挖挖砍砍,砍砍停停,等到我们好不容易在树蔸周围挖出一个半圆,准备用绳子拉时,父亲那边一棵完整的树蔸已经从地底露了出来,他只拿过斧头,轻松地将树蔸周围延伸到半径一米处的细根梢砍断,而后找到空隙在主根上砍了两斧子,轻轻一推,树蔸就倒向了一边,将一棵完整的树蔸拿了出来。而我们则被累得筋疲力尽,那树蔸还顽固地立在土里不肯出来,任我们兄弟两人使出吃奶的劲,那直楞楞的树桩连头也不愿歪一下。
看到我们尽使蛮力,父亲示意我们休息一会,而后他坐在自己刚挖出的树蔸上,边喝水边道出了真谛:“你们不要小看这挖树蔸,其实也有窍门的,你们之所以慢,是因为你们太超之过急,抱着侥幸心理,想一锹就把树蔸挖出来,这样是不可能的。做任何事都要讲究个‘功到自然成’。常言道树生百年,根深蒂固,哪那么容易就挖得出来?我看你们每次挖的时候,都紧贴着树桩下锹,然后碰到树根就拿斧子砍,这样很费时间。一来由于你们挖的地方太小,下斧子和站人都不方便,碍手碍脚的,有力使不出来。二来是因为你们砍的是树根最粗的部分,自然就要多花很多冤枉力气,这样子做起事当然就慢了。像你们这样零打碎敲的,没有个计划,看到根就要砍,砍的时候又发现坑不够大,斧头下不去,又要去挖坑,这样既费时又费力。像我这样,虽然表面上看要多挖几锹土,可是你们想一想,砍根的主干和砍末梢,哪个更费力,所以你们凡事要从大处着眼,你要把场子拣开才好做事,要不然,很多东西在那里碍手碍脚的,你做事情自然不能顺畅,而你把场子拣开后,自然就能够事半功倍了。”
父亲简短的几句话,说得我们心服口服,记得当时听完父亲的话,我心中忽然想到了上学时学的一篇课文,脑海里竟然出现了“挑山工”的影子,此时的父亲不就是那走着之字形上山的“挑山工”吗?接下来我们放弃了使蛮力拉拽的想法,老老实实按父亲的方法将另一边的泥土挖开,兄弟两个轮流上阵,很快地,就将那顽固的树蔸完整拿下。有了这样的实践经验,我们第一次发现,挖树蔸也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到太阳快下山的时候,父亲看到一旁板车上的树蔸早已堆得像是小山一样,再挖就放不下了,便早早地决定收工,一家人拖着一板车树蔸胜利凯旋,心里美滋滋地。周边的人望着我们满载而归,不由得很是羡慕。不少人都在纳闷,“这一家人怎么这么厉害,人不比我们多,挖的树蔸却是我们的一倍多还有余。”
听着人们的议论,我们开心地笑了。他们当然不知道,我们手中有父亲的经验作法宝呢。
这事过去十几年了,跟着父亲挖树蔸的事情我还记忆犹新。初开始我觉得挖树蔸是一项体力活;后来在父亲的引导下,发现这当中还有一点点技术的含量;而后经过多年的生活磨砺,现在回想起来,常想起“拣开场子好做事”这句话,发现在此些微的技术指导当中,似乎还隐藏着一点点的人生哲理。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修村 + 10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9

92

主题

4141

帖子

512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512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5-4-28 21: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质朴,富有哲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25

391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36850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5-5-1 20: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跟着父亲挖树蔸,有心酸,也有快乐,记录了那年代的真实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25

391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36850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5-5-1 20: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真情好文章!问好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123

2万

主题

60万

帖子

7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人在天涯ξ灵气袭人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5837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精华勋章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24-4-6 22: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事情一定要讲究技巧。
活着应该快乐,因为你会死很久。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如果你涉世未深,我会陪你看遍世间繁华;如果你历尽沧桑,我会带你坐十遍木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