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突破瓶颈稳坐虾苗市场头把交椅初探
潜江新闻网讯 眼下,正是小龙虾生态苗的捕销旺季。潜江虾苗,已成为全国虾农的抢手货。
虾农们都知道,虾苗是小龙虾产业的源头,虾苗的品质至关重要。
一度,“种质退化”,“虾源短缺”,成为制约我省小龙虾产业发展的瓶颈。
如何破解?潜江主动接棒,大手笔建设全国最大的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一举攻克虾苗繁育难题,让生态繁育唱主角,稳坐全国虾苗市场头把交椅。
从千万尾到20亿尾
4月28日,记者在高场办事处甘家塔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基地看到,一块块虾稻田整齐划一,不时有虾农前来购买虾苗。
“4月2日我们基地开始销售虾苗,平均每天销售大约3万斤,江苏、湖南等地虾农都慕名来基地购苗。看中的就是潜江虾苗质量好、成活率高。”养殖户罗功茂说。
近段时间,在后湖张家窑、白鹭湖关山分场、熊口赵脑等小龙虾繁育养殖基地,每日来购虾苗的农民络绎不绝。
市水产局产业科科长周浠介绍,3月15日,我市首批虾苗上市。截至目前,销售达到1500万斤、15亿尾左右,仅本市境内就采购虾苗约9亿尾,外销6亿尾,预计今年虾苗销售将达到20亿尾以上。
而去年,全市共生产虾苗4.5亿尾,本市投放虾苗3.5亿尾,向全国各地提供优质虾苗仅1亿尾。
“2005年,我市人工繁育虾苗1000万尾,经过多年的发展,到2013年虾苗产出达3亿尾。今年全市又新增‘虾稻共作’面积5万亩,龙虾养殖面积达到30万亩,明年虾苗产出可突破30亿尾。”周浠说。
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市为全省小龙虾养殖提供的优质虾苗占供应总量的6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小龙虾虾苗输出基地。
从千万尾到20亿尾,潜江十年探索,成效显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迄今,从3亿尾飞跃到20亿尾。量翻了几番,质也在改善,奥妙在哪里?
从“人放天养”到生态繁育
曾经,我市小龙虾养殖主要靠投放亲虾自然繁殖,“人放天养”,头大尾小,全靠“望天收”。
近年来,随着养殖面积的增加,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但小龙虾大量近亲繁殖,体质变差,抗病能力下降,一度影响了小龙虾养殖产量和效益。
开展小龙虾良种选育和人工繁育,成为小龙虾养殖业的一大课题。但是,人工繁育小龙虾,在全球范围都属难题。
作为破题人之一,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陶忠虎颇为自豪地介绍,2005年,潜江与湖北省水产科研所合作,在龙湾渔场建立小龙虾种苗繁育基地,率先在全国开展小龙虾人工繁殖技术攻关,成功进行了小龙虾的人工诱导繁殖,当年繁育虾苗1000万尾,一举填补了中国小龙虾人工繁殖的空白。
2008年,依托莱克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潜江建成全国最大的小龙虾工厂化繁育基地,当年繁育虾苗1亿尾。经过多年繁育技术攻关,到2013年,年繁育虾苗达到3亿尾。
工厂化育苗批量生产出苗率高、品质不错,但是成本太高、经济效益较差。周浠告诉记者,1亿尾苗种要投入成本419万元。由于繁育成本过高,人工繁育虾苗一直没有形成气候。
2013年,我市成功探索“虾稻共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大胆开展小龙虾生态繁育。
何为“生态繁育”?陶忠虎比喻说,在“虾稻共作”标准池内,投放充足的种虾,并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规范养殖龙虾,创设“宜居”的生态环境,从水草种植、营养投喂、水位调控、水质调节等方面技术性突破,促进其自然交配、产卵孵化,获得虾苗。生态繁育,产卵率、孵化率、出苗率都比人工孵化低一些,但同样是1亿尾,成本仅需要119万元。
从“人放天养”到生态繁育,我市实现了年选育优良种虾120万斤,虾苗繁育由千万尾向20亿尾的飞跃。
从近亲繁殖到“混血宝贝”
昨日,在高场办事处莱克基地,湖北省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首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收官建设。
莱克集团办公室工作人员胡雄风介绍,中心建成后,可年培育小龙虾优质亲本500万斤,为全省100万亩养虾面积提供优质种苗,实现年繁育优质虾苗30亿尾,辐射带动全省300万亩养虾面积改造升级。
湖北莱克集团董事长、省小龙虾协会会长郑玉林说,2013年1月,在湖北省“两会”期间,他以省人大代表身份建议,培育优质龙虾种苗,使之成为产业发展的“发动机”。省委书记李鸿忠等领导高度重视,省政府采纳其建议,斥资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技术研究。
“首期项目基地去年2月底稻田改造完成,虾农在3月中下旬投放了虾苗,当年人均每亩获利就达4000多元。”高场办事处主任郑琼说。
“该中心小龙虾亲本从长江流域不同水系引进,严格按照技术规范统一投放比例、雌雄异地搭配,这样繁育出来的‘混血宝贝’产卵量高、抗病能力强、品质更优。”陶忠虎说,“自由恋爱”繁育的“混血宝宝”长大后更为走俏。
“未来三年,我们打算将小龙虾选育繁育基地从1万亩扩大到5万亩,苗种繁育能力从30亿尾提高到150亿,以潜江为核心,辐射全省带动每年新增100万亩基地。”郑玉林信心百倍。
待到那时,湖北省小龙虾的产量更是稳居全国第一,全国虾苗70%成为“潜江制造”,刻下“潜江烙印”。
中国小龙虾从潜江起步,将带着“潜江烙印”迈向全国!(潜江日报记者 刘大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