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胡一杨 于 2015-5-12 00:31 编辑
时光倒转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是个典型的温饱时代。那年月,计划、国营、供销、票证、短缺等是现实社会的主题词。 地处鄂西北的襄阳的衣食住行,身上穿的衣是以灰黑色的中山装为主,吃的是素食,住的是一排排的平房、交通以本地产的“襄樊”双对接公交车、自行车为主的年代。仅就食来说市面上酒楼不多,樊城像大华酒楼,定中街的酸辣面馆,东方红大道的煎饺算是凤毛麟角的存在了。传统的炒薄刀、胡饽等特色小吃被当成了“封资修”的东西不见了踪影。那时候,老百姓喜爱的“百年清汤”王幼民,还挑着挑子在医院、学校等处游动着卖他家的清汤;白家水饺还因故歇业到在。排队到劳动街吃上一碗美味清汤算是一种口福。没有现在的每早在面馆吃牛杂面,喝黄酒的场面。 百姓家以在自家做饭来解决温饱为主,全天基本如此。每月如遇到开会、学习、出差等,最多在外面吃个几顿。当然,遇到红白喜事了也是属于在外面吃饭的情形。当然,办这些家事也在当事人的家中置办。日常的一桌子饭菜,素菜为主,荤菜最多有一两个,满盘就是那几块“肉星子”,还成为家里孩儿们争抢的佳肴。有时争抢的肉块掉到地上了,父母还捡起来洗干净再吃。早晨,一般女主人先起床蒸几个馒头,煮一锅白稀饭,再去喊醒贪睡的娃子起来吃。中午了,先把要炒的荤、素菜用井水或自来水淘洗干净,米饭用钢精锅盛好,点燃煤炉做饭。生燃煤炉是个技术活,靠日积月累的经验才行,经常看到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职工忙乎,半天也做不好一锅饭的情形。对头的步骤是先用火柴点燃废旧报纸,将炉内的木柴引燃,再通过木柴引燃煤块,算是大功告成了。等到自家胸前戴着红领巾的学童放学,哼着《我们是毛主席的接班人》歌,陆续一路小跑返家后,开锅炒菜。大一点的孩子去帮助妈妈添柴、跑腿、打下手。食油也同样是供应的,往往当爸的会三不知的提点猪板油回家练成炒菜的猪油,用陶罐盛好,上面放一个小饭勺,省着吃,能吃好几个月。简单的二三个菜炒好了,一家人坐在屋前的柳树下,围桌小桌,坐在小凳上,收听着墙头架的大喇叭广播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晚饭更简单些,吃点中午的剩饭,或做锅清水面条,摊几个煎饼,就着小碟油淋大头菜,算是解决了一天的温饱。 简单是简单,但少不了的是聪明、勤劳的襄阳人在饮食上的智慧。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上葫芦、丝瓜、番茄、扁豆、白菜等,种养的时候在田间劳作、风吹雨淋辛苦,但收获时节一家老小是多么喜悦啊!丝瓜在太阳下泛着光,扁豆在风中摇曳,番茄通红通红的,青菜绿油油的。摘好了,放在阴凉处,能吃好长一阵子,或泡坛腌制的腌菜。机关、单位往往养的有猪,到了猪肥膘壮的时候,杀猪日会成为这个机关、单位大人小孩的节日。杀猪的师傅成了座上宾,好烟、好茶伺候,杀猪师傅茶喝好了,烟抽美了,挽起袖子,拿出明晃晃的杀猪刀,帮手事先给烧开了几锅烫猪毛的开水。一刀下去见血,猪嗷嗷大叫、呼天喊地起来,然后抬到大盆里烫去猪毛,洗干净,下了内脏。每家排队分个十斤八斤的,排队时都嚷嚷给多给称点肥肉。分肉的杀猪师傅也不讲情面,每个排队的人无论官民一视同仁、肥瘦一致。那时候,每家都缺油水,都想拎回家肥点的肉好炼点油。要求虽然没有得到满足,但当天食堂的饭菜照例是免费的。一单位的老小在推杯换盏的热闹鼎沸声中,会暂时忘却生活的艰辛。 那时候,虽然吃的简单,但吃法不简单。红薯糊糊、炒面、煎饼、凉面、包子、饺子、馒头、腌菜甚至蒸肉等也是经常能吃到的美食佳肴。红薯糊糊,先用水将红薯块煮熟了,再放入用水调好的面粉。这里的炒面不是现在的炒面,而是炒面粉。做法是在锅里将面粉炒熟,放到碗盆里备吃。等吃的时候,加入糖、开水搅拌即可,吃了耐饿。做煎饼时,用水、盐、葱将面粉调好,锅里放油,用油摊煎成饼即可食用。做凉面,则用井水镇凉,拍点蒜瓣,切点黄瓜,十分爽口。若哪家称了肉食回来了,用蒸肉粉调好,肉下面垫红薯或土豆等,蒸出来的蒸肉就会香飘十里。哪家做好吃的菜肴了,会主动请街坊邻居来家或端一碗给邻居,这也是襄阳人秉性的体现。擅长腌菜的人,则用蒜瓣、蒜薹、韭菜、萝卜、辣椒等腌制数日,腌好后同样分拿给亲朋好友分享。 热情、好客的襄阳人在春节期间,习惯在家里宴请亲朋好友,称为喝春酒。桌上摆满炸的麻叶,炒熟的花生,在国营商店称回的花生蘸、梅豆角、糖果,摆上待客。贪嘴的孩子会偷偷拿走几颗糖果,吃完了还用上学期的课本将糖果纸夹好收藏。腌制的香肠,缠制的缠蹄,腊草鱼,八宝饭,蒸肉等,也切了、凉拌了、红烧了、蒸熟了,摆了满满的一桌。小孩子们则在大人做饭的同时,用平时积攒的零花钱,买来一两挂小鞭,拆开,用烟头一个个点燃,旁边的玩伴则提前捂住了双耳,只听一声巨响,他们的欢乐也在那声声巨响中飞扬起来。来客与主人拉家常,酒菜满桌了,请客人坐正席,敬酒、夹菜。酒非劝喝醉一两个不算圆满。菜不吃个盘子朝天不算主人热情。弄得客人乘着月色骑车回家,不醉倒街头不算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