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通”,开得起留得住 [color=#999999 !important]2015-5-25 07:59| 发布者: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管理员03| 查看: 44 |来源: 仙桃日报
5月13日上午11时许,杨林尾镇太阳脑村村民张四玉站在自家门口,望着缓缓驶来的“镇村公交车”招了招手。
很快,公交车稳稳停在家门口。售票员和她是老熟人,“婆婆又去赶街啊。”“是啊,以前到镇上买东西坐半天摩托车。现在公交车真方便,想几时走就几时走,想几点钟回就几点钟回,心里有个指望。”
说完,张婆婆拎着塑料袋,笑容满面地上了车。
这是我市全面实现“村村通”客车的一个缩影。合力从哪里来
去年10月,全省“村村通客车”工作会上,我市被列为试点县市。
全省现场会后,我市迅速研究方案,制定相关政策,组织力量广泛参与,一方面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夯实农村客运“村村通”条件;一方面探索建立农村客运发展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
农村客运“村村通”,各镇政府是责任主体,财政、公安、税务、农办、安监、物价、住建等部门积极配合,给予相关支持。同时,市领导分工负责,分片包点到各镇,加强指导督办。
交通运输部门作为农村客运的管理部门,将全市639个行政村划分为8个区域,成立8个走访专班,在5天时间里,足迹遍布全市各乡镇、各线路、各村组,对未通客车村、需开通线路、需建错车平台、需维修桥涵、需修断头路,以及需新建警示桩、减速板、标识牌等进行详细统计摸底。
各客运公司密切配合运管部门开展调研走访、数据统计、线路调整方案研究与实施,车身颜色和标识统一等工作,积极发挥了市场主体作用。
通过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运输公司三级联动,我市形成了广泛参与“村村通”、合力推动“村村通”的良性工作机制,创出了特色。
作为全省试点县市之一,短短两个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线路100%全覆盖,率先统一农村客车车身颜色和标识,率先实现客运班车GPS全覆盖。
湖区人民喜迎班车到家门
“4条线路全部开通后,好多老百姓放鞭炮庆祝。”虽然时隔数月,但杨林尾镇仙杨运业公司经理廖才江仍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杨林尾镇开通了4条‘村村通’班车线路,贯穿东西南北,连最偏远的鲫鱼湖地区也通了班车。“我在镇上住,还有6亩田在村里。不瞒您说,班车开通后,我都是坐车到田里干活。”新台村二组村民姚有英带着农具,神色轻松,“一杯茶的工夫,就到了地里。而以前,全靠两条腿走路。”
要通车,先修路。目前,杨林尾镇已修通村公路192公里。为确保班车畅通运行,该镇维修“断头路”3000米,破损路面1000多米,新建错车平台101处,安装警示桩1740个,警示标识36处,减速板近百米。
仙杨运业统一购置班车车辆,做到“车型统一,颜色统一,标识统一,票价统一,人员统一招聘,服务统一规范”,并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
摊开该镇的地图和农村客运示意图,五颜六色的线路编织出一张客运网。总调度吕雄心告诉记者,每条线路运营十几公里,穿行十几个乡村,实行循环滚动发班,每个班次间隔时间为3个小时左右,票价实行梯形票价。
“回家方便多了。”25岁的孔令翩是复兴人,在武汉工作,这次利用假期回家,“以前总是要家里人来接,如今上了班车,不到20分钟,一会就到了家门口。”
“前几年,上个街要先搭个便车到复兴,然后从复兴转车到镇上。得几趟车转。”太阳脑村71岁的胡会军爹爹深有体会,“我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折腾得很,所以不想出门。如今大不一样,坐在门口抽支烟,抬脚上车门,下了车踏进家门。理发、看戏、看孙子、走亲戚,想去就去。”
“久久通”才是真正考验
五月农忙季节,却是农村客运淡季。
记者搭乘杨林尾镇2号线路班车,一路途经永合集镇、柳沟村、新发村、革新村路口、古阳村、太阳脑村、兰桥村、复兴,总共停靠10个站点,上下乘客不到9人。
“翻过年后,大量人员进城务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所以导致客流不足。”调度员刘红兵分析,同时他也忧心,“长此以往,班车还能坚持下去吗?”
“实际上,对于我们客运企业而言,村村通班车是在亏本经营。”经理廖才江坦言。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班次的线路长达17公里,跑一个多小时,油钱得30多元,司机工资100元,售票员工资60元,而一个来回乘客车费收不到50元,有时还跑空车。”
该公司4条“村村通”班车线路,每月共亏损8000元。“春运的时候好些,毕竟人流量大,但也只是个把月的时间,还是吃不饱。”廖经理说。
“现在,我们完全是靠其他线路的盈利来支撑着‘村村通’客车的营运。”廖经理告诉记者,公司还有3条跑城区的线路,经营状况尚可,因此“村村通”才得以“撑得住”。
虽然亏损,但仙杨运业没有放弃农村客运市场,“一方面是出于方便群众出行的考虑,另一方面相信政策会向我们倾斜。”廖经理表示,“即使跑不起,也要留得住。毕竟群众的期盼在那儿。”
据了解,我市今年将继续在“开得通、留得住”上下功夫,推行“六个一批”,保障农村客运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完善和提高一批农村公路通车条件;二是升级和改造一批乡镇客运站;三是报废和新增一批农村客运车辆;四是扶持和服务一批农村客运企业;五是推行和改造一批公交化运营线路;六是兑现和落实一批支持农村客运发展政策。 (记者许立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