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胡一杨 于 2015-5-26 11:10 编辑
贾德和是樊城区贾洼人,生于1920年,在家是老四。贾家世代在樊城马街一带开 “贾同发染坊”,经营家庭式手工染布作坊。平时贾家老小在城里染坊干活,忙碌时,返乡请来贾洼乡里乡亲来帮工。一、二十人要忙碌几天才能干完订单。民国二十四年,汉江江爆,洪水将樊城城池淹没。襄阳县政府派工紧急救援,贾父贾礼让被派去参加清理污泥、掩埋死尸的劳役。贾父连续工作,加上身体本来的疾病,营养不够,体力透支,竟一病不起,撒手人寰。贾德和还记得那时候大华酒楼还在门前设稀饭局,让前来逃荒的灾民果腹。贾德和自幼饱读诗书,后开始学医,并掌握悬壶济世的本领,成人后就在樊城开诊所治病救人。后来参了军,当了一名军医。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溃败后,青年军医贾德和随部队撤到台湾。从此,与家乡两岸相隔、音讯全无,只能隔着台湾海峡抒发淡淡的乡愁。 由于政治的对立,两岸一直未实现通航、通邮、通商的“三通”,一封信件要辗转香港或日本数月才能寄到收信人手中。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贾德和才与襄阳亲人联系上,贾德和的侄子、教师贾竞成收到四伯的来信后,既喜又忧。38年了,以为四伯父早已不在人世了,现在却有了四伯父一家的消息。这封信在贾德和襄阳的亲友中间传看。1987年的时候,两岸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迹象,贾德和乘这个机会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当年,襄阳的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报道了白家饺子馆掌柜、贾德和等台胞返乡的新闻。其中一篇《悠悠故乡情》的报道,全面深入地报道了他返乡省亲的经过。返回襄阳后,贾德和在台湾从医,收入较高,返回襄阳时,给直系亲属带来了当时大陆极为罕见的日产收录机、金戒指等礼物,同时带来的还有歌曲磁带。那时,在东南亚华人中受到热捧的邓丽君的歌在大陆曾被称为靡靡之音、精神鸦片。礼物亲友人人有份。那年代,中国大陆为改革开放之始,襄阳的百姓普遍家庭收入较低,物质还较匮乏,台胞贾德和的这些礼物都被视为贵重的礼物。 像贾德和这样情形的在台襄阳人,人数不在少数,他们在上世纪中叶,各种原因,在宝岛台湾定居,成为新台湾人。由于政治原因,骨肉分离长达三四十年时间。为了表达对故乡襄阳、对亲人的思恋之情,他们在1990年初成立了襄阳县同乡会,开展对在台襄阳同乡的联谊之事。为什么起名字称为襄阳县同乡会呢?贾德和的侄子贾竞成介绍说,在台襄阳人离开家乡的时候,当时襄阳市叫襄阳县,辖昭明镇、樊城镇,所以襄阳县的称谓就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记忆深处。后来,该同乡会不定期地出版了《襄阳通讯》杂志,其中襄阳两字取自清代襄阳状元郎单懋谦的书法作品,表达了他们浓浓的家乡情。刊物上面刊登过多首诗人贾竞成所作的诗作《花红》、《黄酒》、《万山》、《鹿门寺》等,其中的《花红》尤被他的四伯所喜爱:“明霜敷玉身玲珑,翠绿幻化胭脂红,节到七巧飘香远,江夏来客载船中。”,贾竞成的家乡诗通过《襄阳通讯》这个载体在乡党中流传。而襄阳县同乡会成了在台湾襄阳人的情感纽带。现在,身为大学教授的襄阳人后代许小梅掌管襄阳县同乡会,原为昭明镇镇长的九十多岁的刘震先生是同乡会里的活跃人物。 后来,贾德和又回襄阳了几次,有一次是带儿女同来的。他们驱车来到贾洼、马街等地,想寻到贾家先辈生产、生活的场所,只是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这些旧时的面貌已无处可寻。 2014年11月,贾德和在台湾辞世,安葬后坟头朝着大陆襄阳的方向。像贾德和家在台湾襄阳人的生动故事还很多。如今,在台湾襄阳同胞与故乡襄阳的联系也趋于日常,两岸襄阳人投资、求学、旅游、省亲等交往频繁。台湾海峡变成了维系两岸襄阳人的一座幸福彩虹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