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葛洲坝人重返丹江口之旅”
2015年5月23日,宜昌希望假期旅行社组织了“忆青春时光,看丹江新貌!----千名葛洲坝人重返丹江之旅”,很有幸,丹江口市青年旅行社参与了全程接待!
老人们不顾炎热,实地走访了曾经的跃进门、露天电影院、大坝二路小学、丹江百货大楼、苏家沟、羊皮滩等等这些承载这他们记忆的地方。。。。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的丹江口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已经变成“宜居、宜业、宜旅”的三宜城市!

(曾经的乱石成堆的羊皮滩如今也已变成了鸟语花香的沧浪洲湿地公园)
(旅游港的游轮)
(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之百喜岛)
在参观丹江口大坝时,青旅MM向老人们介绍到:这座大家曾经抛青春洒热血建立起来的大坝,2005年在原来162米的基础上加高了14.6米,如今的最高水位可达到170米,库容也将达到330.5亿立方米,并且经过丹江口大坝拦截,形成的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的水在2014年的12月12日14:32分全线通水,截止目前已向北京供水1.88亿立方米,900万北京人已经喝上我们清澈的丹江水时,老人们忍不住热泪纵横!
一位曾经的建设者回忆到:1958年,我和我的同志们来到丹江口,在这片荒凉的黄土地上,我们首要任务是平整施工场地、割茅草、伐木和搭建工棚等工程准备工作。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遇到下雨浑身淋透只好靠自身体温捂干,有时烈日当头,衣服的汗印一条又一条,身上长满了痱子,皮肤退了一层又一层。当年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三千多人的吃住都是大问题,行李都是自备的,用的工具是以官山水库支援和民工自带筐子扁担为主。民工吃饭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吃的粮食是自己带的。在露天地筑灶起伙,如遇到下雨天,只好顶着斗笠在雨地做。有时自带粮食不够,吃饭都很困难。睡觉是在荒山野外的稻草上。夏克专员看到我们民工艰苦工作的场景后,按民工人数每人发放三尺黄油布打起工棚,下面铺点稻草,这才有了遮露御寒的地方。三尺油布确实不能满足民工休息的需要,只好按班轮流休息,一个一个挨着挤着睡。往往夜里起来解手,走不出来,就是出来了也回不去。就这样,在这种艰苦的施工现场,大家毫无怨言,仍然同心协力、个个奋战、冲破种种困难,不管是严寒和酷暑,民工们仍然坚持在凤凰山上……。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顾全大局、勇于开拓”不仅这帮第一代水利工程建设者们的精神,更是我们后人应该学习和继承的精神!在此,向丹江口大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者们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