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或看不到精彩世界,或听不到欢声笑语,或不能独立行走……残疾人,最迫切需要得到关心和帮助。近年来,郧西县大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着力扶残助残,通过提供康复服务、就业援助、教育培训等,为残疾人撑起一片蓝天。
康复服务,给予残疾人希望
5月19日下午5点,家住郧西县城关镇红庙村的柯贤乐像往常一样,来到村残疾人康复室进行康复训练,村干部陈聪在一旁看护指导。
“小乐乐正在玩的是木钉板,就是把一个个小圆柱插入带有凹坑的木板上。对正常人来说,这是个很简单的游戏,但对智障患者却有很好的脑力开发作用。”今年8岁的柯贤乐是天生的智力障碍患者,听力正常,但无法说话,陈聪经常启发他操作各类器材开发脑力。
红庙村残疾人康复室建成于2013年,占地120平方米,内设有腿部康复训练椅、手关节训练器、残障儿童康复训练玩具等10余种器材,可供全村42名各类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该村还安排专人管理康复室,指导残障人开展康复训练,帮助他们恢复身体机能,重塑美好人生。
近年来,郧西县残联围绕“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加强与县民政等部门协调配合,免费为残疾人提供药物、器械、手术等各类康复服务,帮助残疾人重新“站起来”。仅2014年,该县就免费为100名精神病患者提供药物,实施复明手术60余例,对30名6岁以下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为残疾人发放价值5.5万元的轮椅、拐杖等辅助器具。
就业援助,帮扶残疾人自立
“要不是政府帮助,我没有今天。”每次见到郧西县残联工作人员时,家住观音镇的王家学总是感激地说。
王家学2006年在煤矿打工时不幸遭遇事故,左腿高位截肢、右腿瘫痪。郧西县残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派工作人员为他家送去大米、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并积极进行心理疏导。2012年,郧西县残联和当地政府帮助王家学在郧西县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争取到一份手工制作扫帚的工作。由于简单易学,王家学很快掌握了制作要领。现在,王家学每天能制作140多把扫帚,月收入2000多元。
“有了工作,不但能养活自己,还可以贴补家用,生活充实多了。”坐在轮椅上的王家学一边熟练地扎着扫帚,一边感慨地说。
为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郧西县残联认真实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采取政策引导、税收减免等手段,引导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近三年来,该县累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100多万元,帮助50多名残疾人在企业就业,在此带动下,3800余名残疾人顺利实现就业。
教育培训,提升残疾人技能
郧西是七夕文化发源地,2014年农历7月7日举行了一场绣娘大赛。比赛中,有一件绣品引起了众多人关注——由郧西县特殊教育学校师生绣的一面国旗。据了解,这面国旗长1.92米、宽1.28米,由郧西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历时近2个月完成。
郧西县始终把残疾人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积极落实各项惠残助残政策,为残疾人提供各类技能培训,提升残疾人素质和技能,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2014年,该县投资15万元推进郧西县特校迁建,全县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6%;为4名符合大学录取条件的残疾学生申报奖励经费,帮助其顺利入学;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4期,培训1200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