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文娟 通讯员 袁文华
天一亮,丈夫贺平华就起了床,喂了鸡鸭,做好早餐,再帮着鲍金枝起床。一切收拾妥当后,鲍金枝和贺平华走进明亮的“农家书屋”,与乡亲们一起读书学习,沉浸在书之海洋。
24年来,贫困苦难却自强不息的夫妻用深深的爱慰藉着彼此的心灵,用不屈的脊梁撑起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幼时因患病留下残疾 姐姐辅导读书识字
1968年鲍金枝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个不通公路、终年云雾缭绕的苗族山寨里。 一岁半时,她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瘫痪,从两岁到八岁都是在地上爬着长大。她向往那些同龄人背着书包在田埂上奔跑和嘻戏的伙伴, 可现实只能使她伏在门坎上痴痴地望着远处的群山和伙伴们的身影出神,“假如我也能像他们一样蹦跳着去上学,该多好啊。”
几番风雨,几度春秋,天资聪颖的鲍金枝凭借看图识字和当教师的姐姐业余时间的辅导终于能读书,查字典了,书本成了她的第二生命,自立,自强,使她增强了生活的信心。看到的,想到的,她用笔记下来。随着文字功底逐渐加强,她做起了文学梦。
20岁那年,父亲自作主张,瞒着鲍金枝将她许配给一个30多岁的痴呆男人,她以自杀相争,最终换得了自由。退婚后,住在县城的姑妈将她接到了自己的家里散心。在姑妈的帮肋下,鲍金枝到一家刺绣厂上班。
天气渐渐地炎热起来,车间没有吊扇、没有自来水,只有一口水井,到了下班时间井口围满了等待洗漱的人。时间一长,照顾鲍金枝的人热情也渐渐地降了温,她也不好意思总是呼上叫下的,人家有空打点水给她,她就用冷水擦擦身。室内非常闷热,潮湿的空气令人心发慌,汗水粘着衣服就象贴在肉上的膏药,拉都拉不动。鲍金枝独自一人在寝室里绣,可无论她怎么小心还是让一滴黄汗淹没了自己的劳动成果。绣了20多天的披肩因为上面有一丁点汗渍被当作次品,最后只拿到三块钱的薪酬,而其他工友每人每月工资却是400元。
付出与报酬反差如此之大,鲍金枝感到非常失望。一个人躲进宿舍里伤心地大哭了一场。她彻夜未眠,任泪水也流了一夜。与此同时,她深刻地反省着自己,反反复复地找原因。“只有用知识充实自己,用极大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用文字向命运宣战 鸿雁传书成就姻缘
鲍金枝在姑妈家的日子里,一边埋头读书一边奋笔疾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好几篇小说,并分别发表在比较有影响的《贵阳晚报》《晓钟》《山花》《章回小说》《传奇故事》等刊物上。“山角落飞出了金凤凰”“瘫痪女成为了女作家”赞叹声不绝于耳, 鲍金枝出名了。面对这一切,鲍金枝更加坚定走文学创作这条路的信心,更加激发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1991年3月,鲍金枝的一篇文章《一个残疾人的呼声》在杂志《家庭医生》上发表,这篇文章讲述了她自己的经历和渴望爱情的呼声。
贺平华是大冶市灵乡镇罗桥村人,家里有兄弟五个,贺平华在家里排行老二,刚从学校毕业出来就走进了在某建筑工地学电工。在一次电器施工中不慎从四楼跌下致残。他脚和腰椎上都分别安上了五支钢筋(哈氏棒),右腿也被钉上了一枚五寸多长的钢钉,也是一个地道残疾人。一日,贺平华在书摊上买了一本《家庭医学》。当读到《一个残疾女青年的呼声》时,贺平华的心灵震撼了。回到家里,他再次仔细拜读了鲍金枝文章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边读边流泪,一篇文章读罢,整本杂志已被他的泪水浸透了。当晚,他挑灯疾书,给鲍金枝写了一封深情洋溢的书信,鼓励她勇敢活下去,对生活要有信心。
“……读着你发表在《家庭医学》杂志上的那封信,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没料到,在遥远的贵州苗族,有一个饱经人间磨难而不甘沉沦、奋发向上的你。你过去的经历是那么痛苦,只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才能真正知道生命的价值……”鲍金枝读着如此体贴的信彻夜未眠,迅速回了信。从此,他们开始鸿雁传书了,相互诉说着自己的不幸与坚强。
信越写越多,越写越长,当鲍金枝收到第五封来信时,贺平华向她表示了真诚的爱意。考虑再三,鲍金枝还毅然拒绝了,她把自己的难处和缺点说得淋漓尽致,目的是让贺平华死心,可鲍金枝偏偏遇到了一个对爱情十分专一的“犟人”。贺平华不管鲍金枝怎么说拖累,跟她在一起怎么难,他还是不管不顾地追她,一如既往地写信。鲍金枝深深地被贺平华的坦荡和执着感动了。几经周折,两颗受伤的心终于紧紧连在一起。
大冶男远赴贵州娶亲 用残疾身躯背回媳妇
1991年11底,贺平华做出了他人生中重大决定:他给鲍金枝发了电报,商定了婚期。他买回了短尺、地图册,在昏暗的灯光下,一边记着她给他描绘的寻找她的线路图,一边用缝衣的线在地图册上比量着,计算着路程,盘算着费用。
贺平华要结婚了!他告诉了他的母亲。他母亲大吃一惊,然后他遭遇母亲和亲戚朋友及乡邻的反对。他便对母亲和其他人说,“她在别人眼里是个残疾,但在我心中是完美无缺的。”他的母亲得知那位姑娘的不幸遭遇后,她的心软了。
1991年12月1日清晨,贺平华吩咐兄弟为他准备新房,他穿一身整洁的衣服告别了晨曦中的那座水塔上路了,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趟出远门。两天后,他终于来到了贵州省天柱县……虽是第一次见面,但他们早已相识相知了。鲍金枝飞快地驱动着坐着的轮椅,他急切地迎了上去,她有着黑黑的长发,白净的肌肤,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
第三天,贺平华在鲍金枝金芝表哥的陪同下来到了鲍金枝的老家——北岭村。见到贺平华时,鲍金枝的父母也为之震撼,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残疾的女儿竟然“瞒”着他们找到了归宿。这次父母没有任何意见,尊重了鲍金枝的选择。
那时鲍金枝还是依靠轮椅行动,贺平华便做了一个壮举,将鲍金枝背回大冶。当时,两人的事情在鲍金芝的家乡引起了轰动,在她被娶走的那天,苗寨的父老乡亲们都赶来送行祝福。
在鲍金枝父母的陪同下,乡亲们目送了这支奇异的送亲队伍,直到消失在晨雾的尽头。贺平华咬着牙,铆足了劲,深一步浅一步地背着鲍金枝芝迈开了步伐。此时背上的鲍金枝,因长期得不到锻炼,身体明显有些虚胖。背部仍有钢板的贺平华,走一步,背部就会有钻心的痛。尽管当时正值严冬,当终于走到车站将鲍金枝放在座位上时,贺平华却汗流满面,面色难看。鲍金芝也只能看在眼里,心疼得几乎哭了起来,但贺平华硬是咬着牙,用靠两根钢筋支撑着的腰坚持将鲍金枝背回了大冶灵乡的家中。
贫寒家庭困难重重 爱心涌向幸福港湾
结婚初期,夫妻两人生活在村口一个报废的水塔里面。这个水塔是贺平华工伤后,用赔付的几千元钱租用的,他在里面开了家小卖部以维持生活。两个人的吃住,卖的小杂货都在这不足7个平方面积的水塔里面。为了让鲍金枝能继续读书写作,贺平华又当起了电工师傅,捣弄着电线,在水塔四周墙壁上装上了壁灯,用他的行动默默支持着妻子的文学梦。
1992年10月,鲍金枝生下了儿子,夫妻两特别开心。可是,命运之神又捉弄了他们。儿子9个月时被查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接过儿子的病情诊断书,夫妻两相拥而泣。为了给儿子治病,他们节衣缩食,将生活标准降到最低。大冶市残联领导得知了他们家的困境后,特联合灵乡镇政府、妇联等单位号召灵乡镇全体干部职工为他们的儿子治病捐款数万元,社会各界好心人也捐款近万元,最终帮助他们的儿子在武汉协和医院做了心脏根治手术。之后,市残联还通过多种途径为他儿子减免了不少医疗费。
见鲍金枝一家在水塔里面吃住,靠卖小杂货维持生计。市残联除特困救助外,还帮他们办理了“低保”。1995年又利用“危房改造”资金帮助建起了45平方米面积的平房,让他们告别了小水塔;2007年5月20日,第十七次全国助残日活动中,残联的领导再次到他们家里慰问,看到住的房子太窄小又出资万元资金,又帮助他们家扩建了近100个平方面积的楼房和并对他们家进行了无障碍改造。
2008年鲍金芝一家步入了小康生活,夫妻两有了回报社会念头。鲍金枝一方面积极进行文学创作,另一方面思忖着想为乡亲们作点什么。她发现农村信息闭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办一个“农家书屋”不仅能宣传党的政策和传播科技知识,更能丰富乡亲们的精神生活。于是,她怀着忐忑的心情向大冶市残联求助。市残联理事长肖佳平对此事十分重视,并及时回应。为此,肖佳平还送来了电脑和大量文化、科技书籍。很快, “农家书屋” 办了起来。鲍金枝的事迹感动着荆楚大地,曾荣获过2014年感动大冶“最美母亲”奖。
如今,鲍金枝白天经营着小商店、照管着农家书屋;晚上则坐在电脑前悠然自得地敲击着键盘继续圆着文学梦,从中央到地方的报刊杂志上不时地出现她的新作。丈夫贺平华每天天一亮就起了床,喂了鸡鸭,做好早餐,再帮着妻子起床、打扮。然后,走进明亮的“农家书屋”,与乡亲们一起坐在窗边的书桌前,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记者手记
有人说,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就会为你开一扇窗。作为一名残疾人,鲍金枝曾面临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可她从未屈服。无法行走上不学,她就在姐姐的辅导下读书识字;工作上不顺利,她转攻文字,用纸和笔铺平坎坷。“我有一个健全的大脑和一双健全的手,我能实现人生的另一种‘站立’。”凭借着自己的努力,鲍金枝成就文学梦,结下美好姻缘,幸福地生活着。
鲍金枝是不幸的,但她又是有幸的,因为她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社会里。鲍金枝的故事生动地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更有力地突显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辉煌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