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180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
我的家乡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湖北省潜江市,这里四季分明,是闻名世界的水乡园林。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雨,这是说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形成不同的自然气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近隔十里乡俗不同,这是告诉人们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人文习俗。
潜江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居湖北的中部。这里的人相对外界对湖北人的评价:“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而言,却有个很难说清是贬、是褒,是损、是俗、是雅的称号——“潜憨直”(也有的称之为“潜憨子”)。
近些年,我细细品味“潜憨直”这三个字,体验到的是亲切,感受到的是荣耀,言表中的是自豪。
因为我查过字典,就“憨”而言有三重意思,憨即傻;憨即朴实、天真;憨是姓。
如果用“憨直”来说潜江人,再名符其实不过了,憨直就是朴实、直爽。
我这里就粗略地说说自己眼中的潜江人吧。
1.潜江人施善好乐,特别喜欢诚心诚意帮助别人,助人时甚至慷慨解囊。
上世纪五十年代,党中央国务院为垦荒增粮,提倡兴办国有农场,实行全国大移民垦荒造田。好似一夜之间,潜江市2004平方公里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迎来了河南、湖南、山东等南腔北调的近十万农垦人。
当时的53万潜江人既没有恐慌,更没有排外心理。有的腾出了自家房屋让这些垦荒人居住;有的送粮、送衣让他们过冬;有的让出成片的良田让他们起步。就是潜江人这憨厚直爽的良好民风,和对农垦人的解囊资助的义举,使得很多外地人都乐意投奔潜江。这样就有了潜江这块不大的版图上,现有16个县团级国有部队农场的格局。
又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潜江发现了油田,当时的石油部调全国十多万石油工人会战潜江开采石油,潜江人无偿划出了6万亩土地给油田作生产、生活基地,才有了现在总部设在潜江的全国十大油田之一——江汉石油管理局。
2.潜江人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绝不排外。
潜江现有104万人,而真正祖居在潜50年以上的人口不到50万人,很有点移民城市的味道。
潜江除了油田、国有农场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之外,近邻的仙桃、天门等县市的人也乐意移居潜江。前不久仙桃籍的在潜工作的老乡搞了一个小聚会,据初步统计,其中在潜副局级以上干部就有近百人。
特别是潜江人相融性强的社会认知度非常高。从1901年至1949年,先后走马灯式地历任50个知县,但只有6位是潜江人。解放后至今潜江经历了18位书记、市(县)长,除一人外都是外来的。不仅如此,科局级干部,市外干部也较多。潜江人对这些外来干部,从不排斥,都是以热忱的心态在欢迎他们,以真诚的态度在支持他们。潜江人甘当配角,诚服领导。所以外地干部到潜江后荣升、进步都特别快,因此很多外地干部都愿到潜江任职。
3.潜江人忠诚实在,正直豁达。
从大的相貌特征看,潜江人大多是一副憨厚朴实、忠诚善良的面孔。
新中国首位农业部长李书城是潜江园林人,他是与孙中山是同时期的“同盟会”的元老加骨干,他是忠诚豁达的典型代表。他当过湖北北伐军司令,任过国民政府湖北省建设厅长,但他不管什么“党派”,不论什么主义,他认定“谁爱民、爱国、我服谁”。
他不满蒋介石的执政方略,能置蒋委员长的指令而不理,敢对国民政府湖北省主席陈诚拍案叫板。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名他担任首任共和国农业部长。
4.潜江人意志坚定,不随波逐流。
为推翻满清政府,潜江曾经走出了与孙中山、黄兴齐名的辛亥革命先驱元老刘静庵、李书城。
同时期,在孙中山、李书城领导下的“同盟会”与刘静庵领导下的革命团体“日知会”,以及“同盟会”核心成员之一的傅志祥,为湖北民主革命及辛亥革命的成功与胜利,作出了卓绝功勋。
其中,刘静庵与傅志祥这两位潜江男儿,在从事起义活动前,由于叛徒的告密,不幸进了清廷牢狱。他们认定了主义,面对酷刑毫不畏惧,慷慨陈词,视死如归,最终英勇就义。
特别是刘静庵,作为与孙中山齐名的人物,在狱中备受酷刑,但始终没有屈服,仍然利用机会,联络旧友并组建了“中华铁血军”,组织教育同志,尽力团结难友,连狱卒也争取为友。在狱中恶劣的条件下,他始终坚持读书学习,包括经学、史学、音韵训诂之学及宋明理学,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的理想是天下一家,无洲界,无国界,无种族界,无富贵,无贫贱,无胜弱,无尊亦无卑,人人各尽天职。
中国共产党的十三个“一大”代表之一——李汉俊,是李书城的胞弟,当然也是地道潜江人。
他是中共“一大”会议的主要召集人,会议通知是他发的,会场是他落实的(在他哥哥李书城的家中,现上海新天地“一大会址”),第一份党纲是他起草的。“二大”后李汉俊因不满陈独秀等人的一些立党、建党的主张(事后的实践证明他的很多观点是正确的),后来脱离了党组织,但他坚信马列,脱党后仍积极从事爱国救亡的运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主张没变。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白色恐怖时期,他以其特殊身份营救过我党早期不少骨干分子,1927年12月被军阀杀害。解放后,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李汉俊颁发“革命烈士”证书。现在上海“一大会址”纪念馆内,李汉俊排名第二。
5.潜江人特别思家、念家。
由于潜江自然环境条件好,土地肥沃,民风朴实,生活富裕,潜江人都不外出闯荡谋求发展,属典型的“跩窝兔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有一位在团省委年轻有为的干部,已是正处职组织部长,因老婆暂时进不了省城,而吵着要回潜江,自降两级任了个副科长,而后来同时期级别还不及他的一批人,小则厅局长,有几位还进了省领导班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潜江有位名牌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分在外地工作三年后拼命要调回潜江,最后勉强混了一个副局级(科)干部,而与他同时分配在一个单位的一同学,现在是省委书记。
“文革”后,武钢、一冶、江汉油田等国有大型企业在潜江招工一大批人,这些人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都钻天拱地找门路调回潜江,现在很多调回来的人都落了个下岗的结局,而坚守在这些国有大型企业的很多人现在年薪都过了六位数。
由此看来,潜江人的憨厚直爽性格,也助长了不善交际求人的性格特征,由此造就不少潜江人眼光短浅,不求进取,只求过得去,因而在外谋生的很难发迹。
如江汉油田管理局总部在潜江,近几年班子成员有不少仙桃、天门、洪湖人,就是没有潜江人,就是处级中层干部潜江人也不多。
不少人就是生前回不了故土,死后都不忘魂归故里。
中国戏剧大师曹禺老先生,其父亲是潜江走出去的北洋政府将军,他一生遗憾地没有回过潜江,他在晚年曾写下一篇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我是潜江人》,1996年逝世后,他也忘不了嘱家人将其骨灰一半送回潜江。潜江人为这位魂归故里的游子修了“曹禺公园”、“曹禺陵园”、“曹禺图书馆”等纪念建筑。
6.潜江人好面子,讲排场。
如果在异地几个朋友相聚,主动买单的肯定是潜江人。
潜江人待人处事都十分大气、大方,好吃的东西肯定让客人先吃;新奇的东西肯定让朋友先尝。潜江人哪怕手头钱不够,就是借钱也要撑下面子,绝不抠抠缩缩。
潜江人比起上海、北京、广州及“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城市的人肯定寒酸,但潜江人消费超前,讲面子时常常让人膛目结舌。
如单位接客请吃饭,好酒、美肴之外,每人还要发一包价值不菲的香烟(一般是60元/包)。家里来客,很少居家接待,一般都喜欢上餐馆撮一顿,随便一顿就是千八百元。婚丧嫁娶喜欢大操大办,一般弄不到三五十桌就好像没面子。农村楼房比着盖,建房没钱找亲友借,三口之家也要建200来个平方米楼房,建此楼房并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的面子。
7.潜江人行事稳健,好唯上、唯外。
潜江人缺少开拓创新精神,做事都喜欢按部就班,按上级文件精神办,很少越雷池半步。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投资要上一个与江汉油田相配套的炼油厂,专家到潜江选址来了若干趟,看好了与油田紧邻的汉江边一块地方,而时任领导却说:国家已将潜江定为商品粮生产基地,这些地方办工厂违背上级“以粮为纲”精神。硬是将这项目逼到紧邻潜江的另一个城市,而错失了大好的城市化发展机遇。
潜江人少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如果找不到上级文件精神,那就要借鉴外地经验,或学习兄弟城市的的做法。
但就是别人现有的经验,如果太超前了,那就只能作参考应用,因为结合潜江实际怕带来不稳定,往往也会大打折扣。
8.潜江人很有个性,看准了的事情会坚韧不拔去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有些外市人操纵要搞劳民伤财的行政区划调整,建所谓的中等城市,要将潜江并入其版图。经上报省委后,鉴于潜江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不仅拥有众多国家大型国企央企的总部和相关国有县级单位农场,而且城市化水平也较高,结果省委打算把地级市政府所在地设在潜江的东西城区之间。然而外市人利用固有的人脉关系,强力争夺,潜江有一大批人,硬是上北京,跑武汉,据理陈词,最终维持了现行行政区划格局。
二十一世纪初期,潜江人凭着一股子的韧劲,把江汉平原乡村田野水沟里到处乱爬的外来物种小龙虾,逐步做成了大产业。
潜江人充分发挥江汉平原丰富的水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打造世界龙虾产业之都。他们按照“政府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板块基地配套、协会组织联结、品牌战略推动”的产业化思路,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水产产业化发展之路,不仅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广阔空间,而且使潜江迅速崛起为全国最大的淡水小龙虾加工出口基地,在世界淡水小龙虾产品市场拥有第一话语权。2011年被国家评定为“中国小龙虾之乡”、“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小龙虾美食之乡”。
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未有穷期。经过15年的发展,龙虾产业已成为潜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潜江人融会贯通科学发展观,努力将潜江建成了全国小龙虾繁育养殖、科技示范和加工研发“三大中心”,在国际淡水水产品市场全面打造以潜江为核心的国家发展优势。并且使“世界小龙虾看中国,中国小龙虾看湖北,湖北小龙虾看潜江。”成为世界产业发展永远的传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