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许多残障人士而言,走出家门是融入社会的第一步。而在这“迈”出家门第一步的过程中,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无障碍电梯,公共厕所的残疾人专位,轮椅专用坡道,马路上的盲道……这些都是残疾人出行的“好帮手”。但是设施的不完善,往往也会让“好帮手”变成“绊脚石”。近日,楚天金报记者兵分几路,对武汉市的一些商场、地铁站、街道等公共场所进行了探访。
■探访
厕所残疾人专位成摆设
公共卫生间内设立的残疾人专用卫生间,不但应设有残疾人专用扶手还要有残疾人专用蹲位。然而,记者近日在武汉市一些商场、地铁站探访时却发现这样的卫生间很多都成了摆设。
昨日下午1时,记者来到位于徐东大街的一家商场。在二楼的一个角落,记者找到了商场的卫生间,记者在这里没有看到残疾人专位。在该商场的三楼卫生间,记者看到一个残疾人专用厕所,但是当记者试图打开门时,发现这个厕所从里面锁了起来,无法使用。
之后,记者又来到街对面的一家购物中心,在一楼卫生间里,记者发现这里设有残疾人专用隔间,不过这个隔间被保洁人员当成了储物间,里面放满了拖把和保洁用品,根本无法使用。“这个残疾人专位很早就没有用了,里面都不能冲水了。”一位保洁的阿姨对记者说。记者随后在几个地铁站内发现,很多站点的残疾人专用厕所都被锁了起来,不能正常使用。
人行天桥挡住轮椅路
近几年武汉市的马路上,建起了不少的人行天桥,方便行人的同时也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对于一些肢残人士而言,通行并不方便。
记者昨日下午3时来到武昌汪家墩过街天桥,看到这座天桥一共设有四个通道,其中有两个通道的两侧有坡道方便自行车、电动车等通行,另两个通道则全部为楼梯。虽然天桥设有坡道,但是上下行的坡道坡度较陡,记者在20分钟的时间里,发现只有一位中年人拖着四轮拖车从天桥上过街,一些推行李或婴儿车的人只能绕道行走,更不用说残疾人的轮椅了。此外,记者还发现,不少天桥设置的坡道偏窄,轮椅的两个轮子根本无法在坡道上前行。
红绿灯没声响难住盲人
过十字路口红灯停、绿灯行,对普通人来说一目了然,但对盲人来说却没法辨别。据了解,为解决盲人过马路难,一些城市的路口装上了有声红绿灯。不过,记者在武汉市探访发现,设置了有声红绿灯的路口并不多。
昨日下午4时许,记者在东湖路东湖宾馆门口丁字路口看到,这里设置了6个行人过街红绿灯。与普通红绿灯不同的是,这6个红绿灯中,有5个红绿灯背后安装有音响。记者在东湖路过马路时,虽然周边车辆通行噪声较大,但仍能清晰地听到红绿灯的提示音,在红灯时发出类似时钟走动每秒一次的“嗒—嗒—嗒”声,比较缓和;当变为绿灯时,声音节奏变为一长三短“嗒—嗒嗒嗒”声;当绿灯闪烁将变红灯时,声音则变为急促的“嗒嗒嗒”声,提示盲人加速过街。路过此地的张先生表示,此前在别的城市也见过会响的红绿灯,在武汉还是第一次见到。
记者随后探访发现,在武汉市的多个繁华路段的红绿灯都是无声的,像东湖路这样的有声红绿灯并不多见。
■手记
助残考验“城市之心”
大部分残疾人除了在精神生活和物质条件上需要进行保障外,最现实的是保障出行无障碍,这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
但是记者在探访中发现,一些无障碍设施的不到位,不仅没有起到助残的作用,反而成为了残疾人出行的拦路虎。对于残障人士来说这第一步迈得无比艰难。
残疾人是社会成员当中的一个群体,让残疾人无障碍出行,是全社会的责任。为残疾朋友提供一个无障碍的出行环境,帮助他们解除生活与出行的“障碍”,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生活的美好。一座城市的发达程度、文明水准,不仅要看它的“脸”,还要看它的“心”。如何为残障人士开辟一条出行的绿色通道,考验着你和我,更考验着一座城市的“心”。
■心声
希望走出家门能更方便
残疾人协理员梅颖是一名肢残人士,对于武汉市的无障碍出行设施,他说:“我出门需要拄双拐,武汉市的一些公交车没有无障碍设施,所以我上班经常选择骑电动车出行。”梅颖说,武汉市的无障碍出行应该向国内一些城市学习,“去年我去过一次大连,对那里无障碍设施印象很深,公交车有无障碍通道,城市各处有志愿者,处处体现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关爱。”他呼吁政府加强建设无障碍出行设施,为残障人士的出行提供便利。
无独有偶,肢残人士彭桂芳对于武汉市的无障碍设施,更是有一肚子话要说。平时出门,彭桂芳都会开车,她表示,这是因为现在武汉市的无障碍出行设施建设有些滞后,“比如,武汉市的公共场所都没有设置残疾人的专用车位。”彭桂芳说,这对平时以车代步的她来说很不方便,“普通车位都很窄,像我们这样的肢残人士进车位后,经常由于车位过窄出不来,像北京一些一线城市的火车站等公共场所,都设有残疾人专用车位”。
对于武汉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彭桂芳表示,无障碍出行不是一句口号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社会各界都来关注。残疾人也希望能融入到社会中去,但是走出家门都这么困难,融入社会就更无从谈起了。彭桂芳建议武汉市相关部门可以借鉴国内一些一线城市的做法,将“无障碍出行”真正落到实处。
■观点
无障碍设施需物尽其用
无障碍出行离我们到底有多远?怎样能让残疾人真正实现无障碍出行?记者昨日就此采访了武汉市政府布衣参事胡全志。“虽然我们建起了不少无障碍设施,但是教授残疾人学会使用才是最主要的,无障碍出行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胡全志表示,比如在盲道的设施上,建设部门往往一厢情愿,“盲人是否适应,他们是否学会在盲道上面行走,这一课我们肯定是缺失的。”
同时,胡全志也表示,目前江城的很多助残公共设施都存在建设不合理的情况,他再次以盲道设置为例,“江城的很多盲道设置其实就很不合理,九曲十八弯的,盲人如果按照盲道行走,很不方便”。
面对记者采访,胡全志呼吁全社会对无障碍设施进行关注,“不少无障碍设施建起后,有些市民随意使用、破坏,导致设施没有得到物尽其用”。胡全志建议,职能部门应在建设中就标注醒目标识,防止无障碍设施被破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