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闪漾 于 2015-6-10 11:04 编辑
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重要影响区,发挥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纽带作用,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规划范围涵盖湖北10市(林区)的39个县(市、区),具体包括:十堰市茅箭区、张湾区、郧阳区、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神农架林区,襄阳市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老河口市、枣阳市、宜城市,荆门市东宝区、掇刀区、沙洋县、京山县、钟祥市,随州市曾都区、随县,孝感市孝南区、云梦县、汉川市、安陆市、应城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武汉市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汉南区。影响区有4个县(市、区):荆州市荆州区,随州市广水市,孝感市孝昌县、大悟县。
加快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是完善“两圈两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长江经济带、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总体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宏伟目标,培育湖北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依据《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和《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坚持绿色、市场、民生三维纲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综合开发为主题,有效因应水文情势重大改变,以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为重点,着力优化空间开发格局,着力强化基础设施支撑,着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规划期为2014—2025年,远景展望到2035年。
铁路建设重点项目
外联铁路项目:加快武汉—西安客专、郑州—万州客专、蒙西—华中地区煤运铁路、随州—麻城—安庆铁路、荆门—保康—房县—竹溪—安康铁路建设;实现焦柳线扩能改造;提升随州—信阳联络线的等级与能力。内通铁路项目:襄阳—宜昌、武汉—仙桃和潜江、武汉—天门—荆门城际铁路建设;推进十(堰)宜(昌)铁路建设,加快推进长荆线天门—仙桃、潜江货运铁路建设,提升铁路运输功能;推动汉丹铁路“老丹段”电气化改造;研究神农架生态观光旅游铁路。
以武西客专汉十段和汉丹铁路所形成的“铁线”为依托,以汽车产业走廊为基础,重点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城镇化布局,重点推进襄十随城市群发展,将其打造成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
武汉积极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创新引领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相关产业转移,带动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快速发展。
襄阳努力打造全国重要乘用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做大做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增强引领带动作用。
十堰加快建设国际商用车之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提升和完善“汽车城”、“丹江水”、“武当山”的品牌和功能,实现由传统山城向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转变,建设现代化、生态型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孝感积极开展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推进孝(感)应(城)安(陆)城镇密集区建设。孝感市孝南区与武汉市东西湖区、黄陂区共同建设武汉临空经济区,推进产业一体化布局和同城化建设。
随州充分发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优势,着力打造世界华人谒祖圣地、国家重要专用汽车产业基地、区域性中心城市、文化旅游业发展高地和特色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六纵四横”高速公路
“六纵”:孝感—武汉—咸宁高速,随州—岳阳高速,二广高速,十堰—宜昌高速,枣阳—石首高速,十堰郧西—巫溪高速。
“四横”:汉十高速,麻竹高速,武荆高速,汉宜高速。
水资源配置重点工程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从丹江口水库清泉沟隧洞引水,途经老河口、襄州、枣阳、随县、曾都、广水、大悟。全长267公里,渠首设计流量38立方米/秒,年引水量77亿立方米。
应城城市供水水源工程:在汉江干流汉川崔家湾兴建提水泵站,总扬程75米,输水管线全长466公里,供水工程流量255立方米/秒。三、推进江河湖连通
大洪山、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加强大洪山和大别山地区的随州市、孝昌县、大悟县重要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和全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全面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封山育林和水源涵养,恢复和保护地表植被,加大矿山环境整治修复力度。
推进新能源建设
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光热开发利用,推进有条件的地方开发建设风电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质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比重。加大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力度,支持襄阳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积极推进房县、谷城县等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推动光伏进千家万户,支持在公共机构和居民住宅区等开展光伏和新能源示范项目建设。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0%左右。
加强与毗邻地区合作
促进与陕西毗邻地区合作。推动与陕西汉中、安康、商洛等汉江上游地区开展全面合作,共同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区和汉江水资源环境,推进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工程,开发汉水文化,加快武西客专建设,将汉江生态经济带推向国家发展战略。通过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对接关中—天水经济区,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
加强与河南毗邻地区合作。重点加强与南阳、信阳合作,在接壤地区共建“鄂豫城市群”。加强快速交通通道建设;提升产业间的协调与合作,鼓励发展与汽车产业基地配套的汽车配件业;以三国文化为纽带,积极发展休闲旅游等产业;加强生态环保合作,联手加强唐河、白河治理,保护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环境。支持随州广水武胜关、随县桐柏山与河南信阳、南阳实施“一关一山”建设。
城市规模城区常住人口城市
城市规模 | 城区常住人口 | 城市数量 | 城市名称 | 超大城市 | 1000万以上 | 1 | 武汉市 | 特大城市 | 500—1000万 | 0 | *注:远期,襄阳市向特大城市迈进。 | 大城市(Ⅱ型) | 100—300万 | 2 | 襄阳市、十堰市 | 中等城市 | 50—100万 | 6 | 荆门市、孝感市、随州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 | 小城市(Ⅰ型)11 | 20—50万 | 11 | 汉川市、老河口市、枣阳市、宜城市、广水市、应城市、钟祥市、沙洋县、京山县、丹江口市、安陆市 | 小城市(Ⅱ型) | 20万以下 | 12 | 南漳县、谷城县、房县、竹山县、大悟县、云梦县、孝昌县、随县、郧西县、竹溪县、保康县、神农架林区
| *注:远期,襄阳市向特大城市迈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