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地景秀 于 2015-6-10 11:42 编辑
老家.老屋 鄂东南的阳新有个村庄一一银山村董姓堍,处县城正北方,距县城约六.七公里路程,驾车行驶需十四.五分钟,这里就是我的老家. 董姓堍,座落于银山山脉北山中部的半山腰上,到村庄须经过南山半山腰的道路.村庄,青山绿水,环境优美, 村庄主体布局坐北朝南.村前两边都是新建的房屋,大多东西相向,也因地势和空间局限,呈梯式.村庄,道路已硬化,环境已绿化,走到祖堂前,广场边有个水塘,水从一个圆孔潺潺流岀,清莹甘甜.祖堂大门上端嵌有一块石质门匾,镌刻''醇儒世家''四个苍劲大字,'醇儒'是本庄堂号,源自于汉代大儒家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祖堂是一个非常高大宽敞的一进三重殿堂,由低至高而上,每重都有规整石块铺成的台阶,第一重为戏台,节日或庆典,本庄戏班或狮队有时在此表演,也曾作为会议或典礼的主席台,第二,三重是庄民娱乐或会议或办理红白事的场所,第三重的支架上悬挂着几个牌匾,那是改建落成时各宗亲庄门赠送的,,各重两边墙壁上端,开有窗孔,用以采光,下端还开有小门,用以通行,第三重还有个天窗,下面是用打磨的块石砌成的水池,再拾级而上,进得中心厅堂是几尊雕像,还有灵位,这里是宗亲祭祀祖宗的圣地,终年香火旺盛.东,西侧还各有一室,是厨房和仓库,整个祖堂主要采用砖木建材,用三角木架托起天盖,跨度约十二米,只在第三重采用两柱支撑,另有横杆和朩板等配件,其实也只是为了美化和悬挂牌匾,整个建筑最高处约九米,最低处也有七米,纵深约五十米,显得十分大气,朴质,庄重. 岀得祖堂各个小门,走在庄中几条纵横有致用石板铺就的古老巷路,就能领略祖辈的智慧,庄中几条因地势而造或明或暗的渠沟,有的穿房屋,有的过涵洞,终年水流不断,庄中还有几棵几百年的古树,硕壮高大,有的返老还童,有的老当益壮,它们枝茂叶繁,茁荘生长,庄中有几口泉井,有室外的,有室内的,泉水甘甜可口,一年四季,永不枯竭,冷水饮用不生病,它是我千余人口的生命之水,能满足供给.全庄目前还有几十幢规模大小不一的清代民居,外形各异,内室有别,古色古香,可惜,多有毁损, 庄西端有座水库,建于七十年代,那时能保证庄外几千余面的农田用水,由于城区扩大,农田减少,水库也就几乎丧失农业功能,目前,本村正在以水库为中心进行生态开发,库坝已改造美化,沿着环庄水泥路,来到坝面,放眼观看,林葱葱,,水清 清,风起,林啸啸,水荡荡,风静,水透澈,山倒影,那,岸边的垂柳,岸上的寺院,,还有那树丛中的休闲居所与场馆,尽在其中,水面上的游船载着游客悠悠地观赏四周的自然风光.夏季望山顶,怪峰奇崖,有的如马首,有的似鹰头,看山 体,有的象壮牛,有的似美女,天造地设.
站在坝上,早晨观日岀,红彤彤的圆盘,冉冉升起,万道霞光,冲开晨雾,整个山冲,充满朝气,傍晚看日落,劳累一天的太阳疲惫地坠落于山丫,余辉却依然那么美丽.
夏天的夜晚,站在坝上,微风吹拂,清香凉爽,天空,月光明,星光烁,山村,千灯开启,万萤舞动,似与星月争辉.早晚淡雾薄云缭绕山峰,时隐时现,如梦如幻,仿佛置身于仙景之中.
雨季到来,雨前,狂风施虐,雾蒙云翻,电闪雷呜,慑人心魄,雨中,暴雨倾盆,洪水泛烂,混天浊地,令人窒息,雨后,云开日岀,蓝天碧空,彩虹髙悬,山黛地净,空气清新,鸟语虫鸣,令人愉悦,汇集于山涧的雨水,形成的巨大洪流,漫漫由浊而清,渐渐由大而小,顺势喷泄而下形成的多条瀑布那万马奔腾的气势在减弱,只有那高高挂在山沟的白练,此时的瀑布,阵容虽没雨时恢泓壮阔,却仍使人陶醉. 在老家还有惬意的是; 上南山,曲径通幽,看'云谷',走'风穴',爬'雪坡',观'银艇',进'银孔',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 登北山,走'古驿道',观'北山瀑',尝'观音泉',拜'石观音',临'晒经石',上'飞仙台',歇'凉亭', 钻'幽迷洞',登山顶,品'古茶馆'茶,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 老家,四季美景,春夏之季,山花烂漫,山鸟和鸣,山林郁郁,山泉孱孱;秋冬之时,枫叶似火,满山红遍,大雪纷舞,银妆素裹,如同一幅充满灵性的山水画巻. 来到村庄,沿庄东老路,就会见到一个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这是我的老屋,我就岀生在这里,也在这里生活了十年. 老屋,占地面积近三亩,建筑面积约二亩,建筑物由四个部分组成,全部为砖木两层结构,
主屋座北朝南,依地形而建,由东而西或由西而东进入,与主屋相向有个阁楼屋,因地势局限呈不规则状,分上下两层,上层用作晒衣服或粮食,下层是厨房和厕所及杂物房且内有地窑,是用来储藏鲜生食物的,也许先辈对这些房屋和地窖不是这样使用,主屋两层,很规则,占地近一亩,主屋有个门洞[在我们庄只有我家有,不知何故?]据说还有一对石狮把 守,大门板很讲究,至今还保留原貌,有五开间,窗口都不大屋檐下墙壁上,还有花草和典故彩绘图案.主屋楼与阁楼[已毁] 相通,它们之间下面是通道,再下面是涵洞,泉水,山水穿洞而过,无雨时日,泉水悠闲流淌,下雨季节,洪水奔腾猛泄,夏天在过道,在洞中或洞口或池边纳凉很清爽,主屋中间为客厅,两边各开一门进入房间,后面有木墙隔着砖墙,之间是通道,又可通行东.西两旁边房;中间是大厅[家中人叫官厅已经垮踏],出客厅后门,对面和左边内墙体下端用青砖砌成,上端用木质镂空雕画木框镶成,图案有狮子腾飞,双龙戏珠,鹿群飞奔,鲤跃龙门等非常精美,墙上有几个房门即几间房,西面也有一个大门,通过门厅就是一个露天天井,井池全是用打磨规则的块石做成,雨水流出畅通,门厅两边各有一房间,厅堂已毁,只留存四个方石柱坐,听老人讲,这个厅就是纪念我祖兴麟的''孝子坊''.原先存有清代嘉庆帝颁的御旨和御匾,只可惜这些没有传承下来,听说那时''孝子坊‘’雕梁画柱,显得特别壮观庄重. 我家还有一幢老屋,毗邻主屋西侧靠后,结构和装饰同主屋差不多,只是没有大厅,规模约为一半,保护得较好,还有另一幢老屋在主屋东侧,隔着溪沟,要拾级而上,规模约为三分之一,还有几个庭院,都已被毀,如今,年轻人都已在外建房或购房,老屋只有几个叔婶居住,小辈们经常回老家看望,父辈也常常到后辈处走动.这是我家的传统孝道. 在我的记忆里,那时,这些屋里居住的全是我的叔伯兄弟六,七十个人,大家和睦相处.相互关照,互通有无,尊长爱 幼,其乐融融.那时我最喜欢吃我们庄的特色食物如柴火大锅炒粉干,柴火大锅杂烩面,红焼柴火熏腊肉和腊鱼,还有粉蒸肉,印子粑,野山菜等,如今很少尝到. 爸爸在世时,经常对我讲述家史和族史说;我庄始祖为珪公,系后唐江西武宁县令董熹五子中的长子,珪公有四子,长子蒿后代现居于黄石大冶的茗山,殷祖,陈贵.刘仁八,还地桥,隔九代由麻城迁入,有一点六万人,次子崇后代现居于咸宁的通山,咸安,三子山广后代现居于黄石阳新的白沙,太子,陶港,三溪,兴国,隔七代后由麻城迁入,现有二点四万人 ,四子杰后代居于黄冈的武穴,我庄属山广公后代,. 黄石董氏视晋公为第一世祖,山西人,唐德宗朝宰相,晋公自山西到河南,其后裔又几经迁陡,从河南至安徽至江西至 湖北后又有些迁至陕西,四川,还有的返迁河南,安徽等, 还特别讲述了我们前辈的几则故事; 一, 董曰壮因才成''仪宾''; 董曰壮,阳新白沙敦福董人,明代''仪宾''[王爷女婿],年幼时就读于当地百福书院,非常聪颖灵敏,某日崇祯御弟蕲 王来此地百福寺院敬香被曰壮碰巧挡路,蕲王见其帅气,有心戏虞,随口道''九岁孩童读幼学,混沌初开'',曰壮接口 道''万年皇帝登龙位,乾坤始奠''.没想小小年纪还有如此才华,很是吃惊,有才有貌,将来定有作为,何不招为已用,于是 蕲王将其带走,加以培养,久而久之,蕲王之女对其也心生爱慕,最终两人成为夫妻,曰壮也就成了''仪宾''. 二, 董兴麟孝母得皇恩 董兴麟,阳新兴国董姓堍人,吾廿世祖,清代孝子.嘉庆年间董姓堍一带来了一个流窜的江洋大盗,危害百姓,人们深恶痛切,官府张榜悬赏捉拿,历经数年无果,再派朝廷高手亦枉然,正感无奈,忽闻董姓堍有母子揭榜,甚喜,经过母子俩周密策划,一举拿获盗匪,送交官府,为表彰母子俩捕匪之功,官府送来赏金,被母子俩婉拒,官府见此上报朝廷给兴麟公赐官,又被谢拒,令官府感动,祖母去逝,官府上报朝廷,朝廷感动特賜墓碑.慰金和封官,兴麟公谨记母训将银钱接济乡亲和修筑路桥,不做官并为母守孝至终.兴麟公之举,再次令官府感动,令朝廷感动.嘉庆帝特颁御旨和御匾,于家中设立''孝子坊''予以纪念,昭示后人。[兴麟,儒士;父,国学生;爷,迪功郎] 三, 董恩膏助弱斗豪族 董恩膏大冶茗山董家冲人,清代进土,光绪年间,因不满官場腐败,弃官回乡,设学馆开诊所,造福乡亲,不畏强,助弱小,主持正义,深得民心,当地,有个小姓夹在大族中间,大姓不准小族在自家山葬坟,恩膏听说后十分气喷,支持小姓到县府状告,并上书县令''有份之山不准葬,无份之山不能葬,请问青天大老爷,我祖是否葬河海?''如此追问,迫使县令作岀'自家山葬坟,他人无权干涉'的判决.最终小姓胜了大族,赢得了官司.深得人民称颂. 父亲还讲述了春秋晋国太史董狐,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唐代德宗朝宰相董晋,后唐武宁县令董熹等本姓名人的故事. 父亲的用心和意图,如今我才领悟到.''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任何一位长辈的心愿. 希望后辈们能以贤德祖辈为楷模,为自已,为家族,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才智. 董自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