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元吃饱”饭馆
仙桃的城乡渠,它既是一条水渠,又是一条街道名。
上世纪末,在仙桃大新路与城乡渠交界的十字路口的东北角,有一家“三元吃饱”饭馆。在家时,那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至今不曾忘记,且充满眷念之情。
“三元吃饱”这个名字极为普通,普通得就连用几尺透光彩,去喷绘一块象样的招牌都没有,只是在一小块硬纸盒上,歪歪斜斜地写着“三元吃饱”四个字,挂在搭建简易棚的铁方管上。
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时的物价普遍不高,钱也值钱。所谓“三元吃饱”,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就是只要花三元钱,就可以吃饱肚子。至于吃好,则另当别论了。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三元吃饱饭馆虽然普通,但它名目繁多的菜肴,香喷喷的米饭,却给人以温饱,又便宜又好吃。老百姓乐天知命,粗茶淡饭足矣,别无他求。
三元吃饱饭馆占用门面空地,搭建有遮风避雨的简易棚,用铁方管作支撑,棚顶盖的是彩条布。棚内的一边是摆放着简陋的活动桌椅,供食客餐用时入座。当用餐高峰客人多、桌椅不够用时,“前客让后客”,前客会三下五除二地吃完便走。如来客真正是没有了席位,老板来到那些常客的坐席,为难地说声“这边请”,其心照不宣,往往是那些常客会主动让座,端着饭碗另找一角落,或站或蹲继续吃他的饭。老板微笑着,感激地道声“谢谢”!
棚内的另一边是师傅和帮工炒菜、蒸饭的地方,有用旧油桶改制蜂窝煤炉,有盛满用水的大塑料桶,有灌满开水的暖壶,有切菜的案板,案板下堆满各种蔬菜。炒菜的煤炉旁搁有一块窄条案,放着切好的葱韭大蒜、剁好的生姜、磨好的干辣椒粉以及油盐酱醋等各种调料,有些是用碗装着,可用炒勺直接舀到炒锅里。
这“厨室”的外围摆放着几张油腻腻的条桌,放的是用菜盆盛起的菜肴,有荤有素,以供食客挑选食用。条桌的一头,放着用大木甑蒸熟的米饭,还有一次性饭盒、茶杯和筷子。饭馆没有电冰箱、没有微波炉,鱼肉蔬菜是一天一买,饭菜凉了,就拿到炒锅去加热。
三元吃饱饭馆的饭菜现炒现卖,鲜洁是其主要特征。它的菜肴都是些时蔬,荤菜类不外有炒肉丝、烧鱼块、溜丸子、爆心肺等,高档荤菜如鸡鸭牛肉、腰花肝尖,海参虾贝、黄鳝憋龟这些自然是没有的,至于蒸鱼、蒸肉、蒸珍珠丸子,蒸排骨、蒸蔬菜等蒸菜系列,则更是没有。
请允许我在这里插说几句,蒸菜,是老沔阳(今仙桃)传统的美食,最早的蒸菜是指蒸鱼、蒸肉、蒸蔬菜,故称之为“沔阳三蒸”。后逐步发展到无菜不蒸,成为蒸畜禽肉类、水产类、蔬菜类的总称。
实话说,三元吃饱饭馆这几样荤菜,我是不会去品尝的。那时,仙桃车站也有廉价的“广广餐馆”,听别人说,此餐馆卖的是死猪肉和母猪肉,鱼用的是翻池死鱼、臭鱼,想起来都没有食欲。溜丸子全是肥肉掺豆腐,心肺嚼在嘴里象棉絮一样的没味。我有肚泻毛病,所以我每次来到三元吃饱饭馆,多以吃素菜为主。如我喜欢的米饭淘炒藕汤,莲藕汁浓,生姜、蒜苗的味道,屡吃不厌。
不过,这三元吃饱饭馆也有另外加钱吃的荤菜,如煎炸的小鲫鱼,五毛钱一条;用白鲢烧的全鱼,一元钱一条等,吃这些鱼,有我的奥秘,是在一场暴雨后,田沟里都是鱼的时候。三元吃饱饭馆也卖盐鸭蛋,五毛钱一个拣大绿壳蛋去挑。
三元吃饱饭馆的素菜品种繁多,有萝卜白菜、茄子豇豆、土豆莴笋、黄瓜瓠子、豆腐千张、干子豆芽等等。冬春最常见的是莲藕和菜薹,莲藕有凉拌的,有切片炒丝的,也有用猪杂骨煨藕汤的。春天长出的藕带素炒,脆嫩可口。鸡头是“芡”的俗名,也是下饭的好菜。至于菜薹,多放些肥肉炸出的油渣,异常软绵。
汤类以鸡蛋紫菜汤为主,汤的表面泛着油腥。主食米饭,南方是少面食的。虽说多是变色发黄的陈米,但用木甑蒸出的米饭也好吃。要喝酒除啤酒外,只有散装的地方白酒。好友相聚,下酒菜,根据饭馆现有的原料,可点菜另炒。
三元吃饱饭馆用的是一次性餐具,桌子上垫有薄塑料膜,食客吃完后,将塑料膜四角提起,连同碗筷裹起后,扔到门前的垃圾桶里,在桌子上再铺块新塑料膜。不需刷碗擦桌子,省工省时,方便的很。
来到这里的食客,多半是些做小生意、厂子上班、学校念书、买农资、搞建筑、拉板车、收破烂等收益不高的人。肩挑担子卖小菜的用餐,是可用葱韭大蒜来交换一顿饭钱的。如我,当年是儿子在仙桃三中念书时,我从乡里来到城里,送给儿子衣物后返回时,肚子饿了,来到这里花三元钱吃得又香又饱后,再到大新路客运站乘车回到乡里。手头拮据时,往往是三元钱都舍不得花,饿着肚子回家。
夜静时分,敲击键盘来写早已被人们遗忘的三元吃饱饭馆时,也让我回忆起自己历经过那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艰苦岁月来,不知不觉地流出眼泪。
价廉而物美,消费群体都是些穷人,那么,三元吃饱饭馆的老板是如何赚钱的?靠的是地方小人多,薄利多销。食客来了,负责盛饭打菜的用圆形的纸饭盒,先装一碗米饭,说声“吃不饱再添”。再到菜铺去为食客选择所喜欢吃的菜肴,手拿铁勺,并一一介绍起来:
“您吃点什么呢?来点豆酱茄子、醋溜白菜、爆炒藕片、豆腐千张,今天还有豆腐丸子、红烧鱼块……”话没说完,手中的纸盒已经打满了各种菜肴,饭菜端到食客入座的桌上,也不忘来一句:“慢慢吃,自己舀汤喝,要喝酒请吩咐,正宗的‘沔阳小曲’高粱酒。”
食客只是吃完饭菜,要是没有其它另加,三元钱往桌子上一放,抹嘴起身便走。老板收过钱,说声“好走,明天再来”!主客欢喜。
这里我不免要多说两句,就是那时的三元吃饱饭馆,不存在上门送餐,都是食客来到饭馆,打包提走。我也时常这样想过,家乡的三元吃饱饭馆有类似于现在快餐店、自助餐,不知此说法是否正确?再就是那时的人们都珍惜粮食,能吃多少就要多少,丝毫不曾浪费。人们性情淳朴,红口白牙齿吃过,也没有赊账,人多嘈杂时,更没有不付钱而溜走的,否则会于心不安。
时值今日,也许你会认为,这三元吃饱饭馆的饭菜是“垃圾食品”。昔日在这里的食客也许有你,我要劝导的是,不要忘记三元吃饱的年代,更不要忘记连三元吃饱也吃不上的年代。
仙桃城乡渠,当年我熟悉的街道,离开后不曾回往,也只是常入梦中。
城乡渠的三元吃饱饭馆,一个乡下人吃的情怀!
(文/张才富2015.06于北京)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