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依沙凝 于 2015-6-18 08:22 编辑
近日,仿佛又到了“生理期”,内心烦燥,脾气火爆。每次文章通不过的时候,我就会这样。有人开始笑我了,“半个月没碰男人,也没见你这般!”老公总是自己的,文章没Pass就会作废。记得几年前的夏天也是如此,那篇通讯,反反复复改了将近10稿,编辑还没给我肯定的答复。晚上锻炼也常常是从办公室直奔训练场,中场休息还拿出稿子研究。直到秋天某个周末,在大报上看到成铅字的作品,那颗悬着的心才终于落地。
这也许还是与心智有关。坐在武汉天地和石烧咖啡探讨文学,是我的生活;在领导办公室和长江讲坛聆听人生道理,是我的生活;但更多的时候,我却是关门闭户的背古诗词、看经典,写心情。写得不顺时,还会抓耳挠腮。特别是那种半真半假,半写实半抒情的文章,最让我头疼。这样的文章,每次初稿完成后我就会传给四海之内的文友老师们指教,最后的定稿却还是自己。最快乐的是写心情随笔,就像对自己喜欢的人倾诉般。情从心生,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那样美好;所谓文由心涌,也是同样的道理,内心没有足够的真情实感,写出来的东西再华丽,都是没魂的浮云。
从唐诗宋词到拉美小说,从李白杜甫到马尔克斯,从“How are you ?”to “I love you! ”书陪伴我走过了青春美花,中年坎坷,成为永不背叛的情人,忠诚超越了男人和朋友。而有时候,为了一篇文章,我竟会穿梭于多地,从编辑找到大师,疯子一般的奔波、改稿,时常还闹出“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笑话。
书看多了,心也大了。虽然翅膀还没硬到可以凌空万里、搏击风雨的程度,但已经忍不住地蠢蠢欲动起来。性格里没有常人的圆润,骨子里却深藏文人的清高。雨荷一般的傲立,不按常规出牌给自己招惹了不少麻烦,打潜规则的擦边球每次不会都那么幸运。人生的经历和书里的知识随岁月沉淀浓缩成自己的灵魂。深夜看书,凌晨写作在不安的时候变为常态,健康报警后逐步过上规律的生活。但遇到某些头疼的文章,偶尔又会激动疯狂。某日和几位编辑喝茶,他们委婉地劝我还是适当地看点尼采、康德的哲学。我双眼一瞪,“不就是觉得我不淑女吗?我可是有品位的书女!”
记得有上世纪90年代美国有部有名的喜剧片叫《修女也疯狂》,我当初欣赏电视,读小说时,绝对没想到二十多年后自己会也上演“书女也疯狂”的情景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