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5-6-25 23:24 编辑

曾任中共荆门县县委书记 -- 梅白
梅白:(1922-1992年),学名国定,湖北黄梅人,作家。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某部宣传科长,中共地方组织的区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鄂东干部学校副校长,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还兼任武汉大学教授、《七一》杂志副总编、中共荆门县县委书记等职。十年动乱期间,梅白被称为“黑笔杆子”并被逮捕,1976年平反出狱。著有杂文集《什么思想在作怪》、《大江东去》、《百炼成钢》、《公与私》(合作)。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荆门之殇
说实话,我读了一辈子书,从没有为书中的故事流泪,而赵富林先生的《我在荆门与群众共度荒年》让我数度流泪,当然,这流泪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总感觉心里堵的慌!全民上漳河,大办钢铁,吃野菜,啃树皮,文革,人民公社……,我儿童时目睹过,年青时经历过,对那次天灾人祸深有感触。 《我在荆门与群众共度荒年》,记录了荆门不可或缺的一段真实历史。赵富林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既客观真实的叙述述了荆门三年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也巧妙的回避了一些不宜公开话题,他不愧是一位久经考验的政治家,记事拿捏有度。 《我在荆门与群众共度荒年》,值得党政干部们认真一读,从中受警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实践证明,一个好官确实能给一个地方带来福祉,一个不成熟的昏官往往会给一个地方带来灾难。 《我在荆门与群众共度荒年》,也值得我们平民一读,它可以让我们了解本土历史,认识前辈们生存的艰辛,珍惜和平,感恩社会,只有国兴,人民则幸。 记得小时候经常听叔叔谈县委书记梅白有水平,讲话有风趣,有时讲着讲着钻到桌子下面去了。所以,“梅白”这个名字从小在我心中就留下了深刻印象。赵富林先生的《我在荆门与群众共度荒年》一书让我进一步认识了梅才子,也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古代 “文谏死,武战死”的仕大夫风骨。 1960年荆门发生饿死人事件, 省委于5月初派省委副秘书长兼武大教授的梅白到荆门任县委书记,并从省里和襄樊、荆州、黄岗等地调来大批干部进驻荆门。由于梅白当省委副秘书长曾经和毛泽东有过一些接触,毛很欣赏梅白的才华,所以梅白到荆门任县委书记时,毛泽东要他到荆门上任后第一要读荆门州志,毛泽东对梅白说:“领导者要尊重历史,不懂历史的人,就不能理解现实。你当县委书记,至少先要知道荆门县志”。 梅白来荆门,是荆门历史上少有的三年严重自然灾害时期,荆门全县在1959年10月—1960年2月的四个月中,仅沈集公社就死亡1182人,病人9086人,饿死66人,投河上吊自杀30多人。仅新民大队(现沙洋县沈集镇乐山村)就死亡98人,占该大队总人口的7.5%,新民大队6小队死亡22人,占该小队总人口的22%。沈集公社书记周秀卿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于5月10日投河自杀不幸离世。梅白带领当时的县委一班人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千方百计抗旱救灾,并数次向省委痛陈荆门饥荒实情,调拨几千万斤粮食返销荆门,使荆门数十万人民的饥荒得到缓解。 时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的王任重曾向梅白透露,毛主席很看重他的才干,了解过他诸多情况,有调至其身边工作的可能。适值春荒时节,荆门农村饿孚遍野。梅白坚持留在荆门,又针对荆门农村实际情况,向省委和中央建议:分田到户。这期间,全国有两个成功的农村试点,一个是王光美的“桃园试点”,一个就是梅白的“荆门试点”,即“罗窑经验”(今子陵镇万家坪村)。梅白深知这一问题的敏感性,改名为:“部分农活分户管理责任制”,采取包面积、包工、包产。这一举措有力调动了群众抗灾自救的积极性。然而,在当时人民公社和三面红旗运动正搞的如火如荼之时,“罗窑经验”无异于洪水猛兽,触碰了当时的政治红线。“罗窑经验”随即叫停,梅白立即被开除党籍,解除公职,送浠水县劳动改造。梅白从此便身陷囹圄。1968年,梅白又以“黑笔杆子”的罪名被投入北京秦城监狱长达八年。终于于1976年出狱,此时梅白虽然才54岁,已半身不遂,疾病缠身!十多年的人生最美好时光,怎么可能全部补回呢! 荆门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为民请命饱受磨难的老县委书记,荆门县委向湖北省委建议,尽快为梅白落实政策。坐在轮椅上的梅白,这个刚强的战士,闻听此讯,老泪纵横。 梅白先生从少年时起就投身革命运动,打过游击,参加过新五师。白色统治时期,17岁的梅白就当上了区委书记,并有幸接触到毛泽东,可谓是少年得志。他聪明过人,才华横溢,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晚年在仍发挥余热哺育了不少文学新人。据说他曾经想学罗贯中写一部类式《三国演义》的不朽之作,然而病魔缠身,宏愿至死未了。今天,我们从他晚年自撰的一幅楹联中可以看出其博大心志: 等闲八载囹圄,遮莫四年流放,掸掉劫灰,残病犹堪绝大漠 讵憎六旬坎坷,庸慊九死惊魂,重燃蜡炬,能源尚可铸长篇 梅白先生以上这首楹联既概括了他人生的坎坷磨难,又抒发了他晚年的誓言。可惜“重燃蜡炬,能源尚可铸长篇”的壮志未酬,也许这部巨著随着他离世带进了坟墓。 梅白先生为荆门灾荒;错失了可能给毛泽东当秘书的机会。梅白敢于办实事、讲真话;在今天看来虽然是对的,但违背了当时的政策路线,使他的政治生涯从荆门走向终点,我们为之惋惜! 荆门人应该永远记住梅白这位好书记!也要铭记赵富林等一批老干部为抗灾所作的贡献。 但愿这样的天灾人祸不再在我们的子孙后代身上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