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宁盐因产自大宁厂而得名,可民间为什么也称大宁盐叫大昌盐呢?此行方明白,原因有三条:一是古代曾设大昌县,而大宁厂属其所辖;二是大昌古镇虽属巫山县所辖,历史上也确实生产过大宁盐;三是大宁盐以大昌古镇为外销中心,人们惯将从该地背回的盐称为大昌盐。 我们是乘船由巫溪县城往大昌镇的。这一段的大宁河完全穿行在“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峡谷中,引我们注意的是,右岸的崖壁间,显露出一排排岩洞孔,洞眼形状与大小完全一致,皆依山就势、有序排列在高出水面约2米的崖壁上,有几个洞眼里还横插着木杆,木杆悬在半空中,很是奇怪。据老船工介绍,它们是当年为铺设从大宁厂到巫山的“笕水管道”而凿的。岩洞眼里横插着木杆,木杆上平列着数根竹管,以便将“龙泉”盐水顺竹管输往巫山。 从大宁厂到巫山城,水道有上百里,要在其间架设“笕水管道”,确是一项十分艰险而又浩大的工程。此项工程只完成了大宁厂——大昌镇一段,大昌因此才有过熬盐的历史。 “笕水管道”为何未能全部竣工?民间是如此传说的:观音菩萨说,自己手很快,一夜能做好100双布鞋;鲁班爷说自己更快,一夜能架起大宁厂到巫山的笕水管道。二人遂进行了一场比赛。比赛于当日酉时开始,到翌日寅时时,观音菩萨发现鲁班的工程已经快完成了,而自己才做起了50多双鞋,便学起了鸡叫。鲁班听到鸡叫声,以为天亮了,遂停了手中的活路,此时,笕水管道正好架到了大昌。 传说显然是赞扬古代工匠的技艺和精神的。而今,面对那一排排“笕水”,又有谁能不为之感到震惊、震撼、赞美、赞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