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4日下午,来自191个国家的千余名代表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对36个申遗项目进行了投票表决。表决结果显示:“中国土司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6月28日,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德国波恩拉开帷幕。我国的申遗项目属于“打包”申遗,包括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其中,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主要遗存年代为明代中后期至清初。它在三处遗址中尤其彰显出其显赫的历史地位和“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的庞大气势。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遗址除了中央“衙署区”,其他部分并未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几乎就是原址保护。历经五六百年沧桑巨变,能有如此完好的呈现,所以弥足珍贵。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灵溪河畔,经国家考古专家认定,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遗址。始于公元910年,止于公元1727年,世袭二十七代,历时818年。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则被称为目前中国乃至亚洲保存最好的古军事城堡建筑遗迹之一。
土司制度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分封地方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13至20世纪,土司分布地区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目前中国记录在案的土司遗存有101处,由于分布广、遗址多,所以国家文物局决定“打包”申遗。土司遗产的系列遗存,反映了我国土司制度历史、土司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见证了多民族统一国家“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传统理念。
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组认证,“中国土司遗产”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中国土司建筑群“能为现存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是一种建筑、建筑整体、技术整体及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中国土司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又一大贡献。目前,中国已经拥有48处世界遗产,遗产总数仅次于意大利,排名世界第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