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冶在爷心 于 2015-7-17 23:16 编辑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日出金山 闪耀黄石
——黄石一中重建三周年巡礼
■本报通讯员 何建中(作家)
(黄石一中航拍图)
(从左至右:张慧敏、陈建树、卢欣欣)
(2015届部分高分毕业生合影)
4月18日,照例是黄石一中高三年级照毕业照的日子。作美的天公似乎理解了大家的期望,立即止住了春雨的连绵,与校园蔚蓝的湖水相映的是蔚蓝的天空。蹲点高三的副校长杨昊抬头向北,朝阳已经将起伏的黄金山脉照得一派葱笼。他兴奋地叫了一声:“好天!”
6月23日,2015年高考成绩揭晓。黄石一中不负众望,再创辉煌:一是在高分段,成功获得双突破,除省重点中学外,一中囊括了黄石市文理科最高分。理科张嘉敏620分,陈建树610分,是黄石城区高中仅有的两名高考总分突破600大关的考生;文科卢欣欣575分,位居黄石城区文科第一名。
二是一本纯文化上线人数比2014年净增45.5,大幅超出市教育局下达的一本目标。二本上线人数超额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目标任务。三是实验班高考成绩堪比省级重点高中同类班级,四个实验班一本纯文化生上线人数48人,另有1人被中国空军飞行大学预录取。其中,301班纯文化生上线人数达21人,一本上线率达51.2(该班2012年新生仅有2人超过省重点高中录取线)。四是实现艺术、体育高考的双丰收,艺术、体育生专业,文化成绩双过一本线近100人。2015年高考,黄石一中成功实现了理、文、艺、体、飞行员诸领域的全面丰收。
伴随着喜讯的传播,恢复重建仅3年的黄石一中以她骄人的业绩和雄厚的实力,崛起于山南辽阔的原野,犹如一轮喷薄的朝阳,升起在黄金山顶,照亮人们期盼的目光。
既要当好学生学业上的老师,更要做好学生生活中的家长
“我是在一中才真正变成一个学生的。”今年高考考出610分高分的陈建树,在谈到自己进步历程时深有感触地说出了这句话。
“我初中是在十六中读的,毕业时在班上排名倒数第三。不是我不聪明,实在是那时我的精力压根没用在学习上。只要一放学,不是同几个哥们闲逛,就是一人躲进网吧逍遥。进了一中就不一样了。我原以为在一中住校,能摆脱父母的控制,人会更自在些。但一中严格的管理,却让我不得不规规矩矩地做起学生来。班主任肖红梅老师是这样安排我们一天的时间的:早上6:15起床,6:30进教室早读,7:20到7:40早餐,7:45上第一节课。上完五节课后,12:00午餐,下午1:00回寝室午睡,2:35上下午第一节课,4:55至5:30晚餐,5:30回教室训练50分钟的英语听力。晚6:20至8:20上第一节晚自习,8:40至10:30上第二节晚自习,10:30下课回寝室。
但精明的老师算出了我们可能还有半小时的空闲,于是留了一堆作业,让你必须在这个时间去完成。“晚上11:05,我时常会接到肖老师的电话:‘陈建树,上床了吗?抓紧时间睡觉!’想到肖老师一大把年龄还这样一天到晚陪着我们,我就觉得再不睡觉便是一种罪恶。于是,关掉了手机,结束了闲谈,自觉上床睡觉了。肖老师对我们的管理没有漏洞,更没有遗忘的角落,在肖老师班上,我们没有偷懒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班41人,有21人考上一本,以我们当初的进校成绩,倘若没有肖老师科学而周密的管理,怎么可能有这样让人意外的结局呢!”
有这种感触的又何止陈建树一人呢?张嘉敏没有想到进一中的第一课,竟是听班主任汪自云老师讲如何学会独立生活。从学会花钱到学会打理自己,足足讲了一节课……3年下来,他觉得汪老师有几分像他的父亲,也有几分像他的母亲。汪老师对待班上的同学,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如果有一次他没能按时走进教室早读,他的手机会同早自习铃声一起响起。接着便是一个温和的声音:“昨晚熬夜了吧?”没有一丝责备,却透着让人心热的暖意。他除了奋力奔向教室外,找不到更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愧疚和感激!
有时,汪老师会不期而遇地走进陈建树的寝室,以极其随和的姿态同他拉家常,顺手把他随意丢放的衣物清理到合适的位置。当汪老师走出他的寝室,他发觉自己的心灵也像被汪老师刚刚整理过的寝室一样,变得分外干净和清爽!“张嘉敏是个学习十分刻苦的孩子,除了吃饭和睡觉,他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老师无须在他的学业上操心,因而我把对他的关注更多地放在情感温暖上,以此激励他以更奋发的姿态,以更强大的情感和心理能量获得更大的突破。”汪老师看似不经意的闲聊,却寄寓着深远的期待。
而黄学忠、程维学、成燕、严宏志、杨瑞强、盛茜、何哲学、冯金山等重点班班主任,则把关注的眼光更多地投向那些基础薄弱、却有提升空间的学生身上。他们同任课教师协同配合,不放过任何一位可能成才的学生。他们在摸清这些学生的学科知识薄弱点后,展开有针对性的个性教学,充分利用寄宿学校晚自习时间充裕的优势,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由厌恶学习到喜爱并学会学习,使他们的知识结构由残缺到逐渐完备,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一月一个台阶,一年一个新貌。2015年高考,这些重点班不仅三本过线率达85以上,而且班班有过一本、二本线的人,二本上线率达25以上。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践行着一中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针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及心理情感特点,校长方和平要求全校220名教师,既要当好学生学业上的老师,更要做好学生生活中的家长。把对学生的关注从课堂延伸到寝室,把对学生的关怀从白天拓展到夜晚。党委书记童文清更是号召全体党员教师走进学生寝室,融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需求,倾听学生意见,抚慰学生心灵。
赵紫薇、占涛、余玮、程勇、方勇等班主任,更是与学生同吃同住,朝夕相伴,扎扎实实当起本班50多名学生的家长。于是,学生们对全封闭校园生活的不适舒缓了,对学校的严格管理习惯了,为他们今后进入大学更快更好地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基础。于是,学生也把自己喜爱的老师当作自己的亲人,私下里喊他们“缪妈”“黄叔”“冯哥”“茜姐”。
微创新和高效课堂
学生在评价胡春彦老师的数学复习课时,用了四个字:“精准高效”。
每当复习一个知识点时,胡春彦必先拟一套调查卷,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原点知识及关联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精心批改,找出学生在该知识点运用中的模糊点和障碍点。再精心设计一组典型例题,通过课堂上极富亲和力的耐心讲解,让学生悟透该知识点在高中数学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努力通过自己的示范解题,直观透彻地展示数学思维方法及解题规律。
胡春彦说:“我做学生时,最烦老师上课讲废话,更烦老师要我们做没有思维品质及训练效能的练习。因此,我从当老师的第一天起,就养成了一个习惯:一是,在上课前,我一定要先设计好自己的教学用语,力求语言规范、简洁、流畅、明白;二是,精心选好富有典型性及启示性的例题;三是,按照教学进程认真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用时。时间长了,它就变成了我的一种教学特色,学生听我的课,也就从不感到啰嗦和拖沓,而是一种有充分获得感的充实和饱满。”这种教学语言的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教学环节的精准安排,以及思维方法的透彻展示,带来的便是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高效提升。2015年高考,她执教的301班有30人过数学学科一本线,过一本线率高达71.2。
而左秋莲老师的英语复习备考,早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已开始。“世上从来没有所谓的空中楼阁,万丈高楼平地起。作为一种语言学科教学,我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注重英语基本语法训练和基本词汇记忆和运用。通过基础语法训练和基本英语词汇记忆运用,让学生体悟母语和外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循序渐近地提升学生的外语能力。打实了这两个基础,再难的高考,我们的学生都能应对。”今年学生的高考成绩,证明了她的这种自信:她任教的301班英语优秀(得分在120分以上)15人,优秀率达36;130分以上7人,高分率达17。
高秀英老师的成功,则源于她一直坚持的对学生学法进行科学及时的指导。大到复习策略选择,小到一道题的审题,她都能给予不同学生所需要的帮助。在高三备考冲刺阶段,卢欣欣因为长期的努力而看不到成绩的回报,从而备感沮丧。是高老师及时给予她科学的指导:一是,当在学习时间内无法完成老师安排的复习内容时,要学会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实际进行合理的取舍,该抓住的一定要紧紧抓住,该放弃的要忍痛放弃。二是,不要让自己的心灵装得太满,要学会为自己的心留一段空白,保持一分自在和轻松。三是,遇到难题不要轻言放弃,一定要尝试去解答。在今年的高考中,面对难度空前的文综试卷,她宏观把握,科学取舍,对难题不轻易放弃,结果考出了难得的205分,以总分575分的高分,夺取了城区普通高中文科第一名。
为适应高考改革对高中教学带来的变革,校长方和平适时提出了教育教学微创新的变革主张。他要求一中教师创新学科设置,创新教学评价,创新校本教材,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极力倡导利用互联网展开学科教学。他说:“信息技术发展到现在,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我们的教育必将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学生的需求。”他不但不反对学生带手机入校,而且要求学生必须使用3G网络。“手机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全寄宿的环境中学生在无法便利使用电脑的情况下,通过手机学习,亦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王丽老师通过自己的QQ空间,与在外地进行艺术专业培训的周蓓建立了紧密的语文教学联系。在脱离课堂6个月的不利环境中,周蓓依旧通过王老师的QQ空间经历了高三语文复习的全部历程,完成了高三语文复习的全部内容。最终,以122分的高分夺取了黄石地区艺术类考生语文学科状元。
一中的高效课堂便由这样的元素构成:高度的职业使命感,强烈的工作责任心,雄厚的文化知识积淀,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加上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他们的融合,创造了一中的教育奇观!
最初的梦想和最灿烂的现实
王焕龙还清晰地记得3年前,父亲带他到新一中考察的情景:车出金山隧道,他搜寻的目光便扑向了一中米色楼群。静默的宿舍楼、恢宏的体育馆、辽阔的运动场、典雅的图书馆、高拔的教学楼,纷纷以自信的姿态迎接这位未来的主人。他的脚步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他的手伸向了雪白的多媒体电子显示板,身边吹着凉爽的风,耳边飘来小鸟自在的吟唱,真安静啊!忽然,一只漂亮的蝴蝶,停泊在他的肩头。于是,他宁静得如一棵小树,把自己的根扎进了这片铺满阳光的土地。
而接下来的寄宿求学生活,使他单纯的心灵因为感受太多的美好而日益丰满。他首先感到的是公正:以489分的中等成绩进校的他,没有放弃自己最初种下的梦想。经过半年的努力,在高一文理科分班考试中,考出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学校忽略了他在中考中并不优异的成绩,以他难以相信的公正呼应了他的进步。未找任何关系,未花一分钱,就这么堂堂正正地走进了理科实验班教室,开始了自己新的旅程。
而一直拥抱王焕龙的,则是无时不在的温暖:进入实验班后,因为语文成绩的短板,使他的心灵总也装不满快乐。尽管每次考试,他都将理科优势发挥到极致,但糟糕的语文成绩还是让他倍感挫折。语文老师许典详,透视到了他语文成绩糟糕的症结:一是没兴趣,二是没重视。于是,许老师对症治疗,专为他设计了语文系列周末作业,放在自己的博客里,以班主任的强势身份强制他完成。离高考只有80天时,他给王焕龙发了一条QQ指令:“理工男,你的语文高考目标是105分,别让语文挡住了你的大好前程。”也许,他并不是天生就学不好语文,也许是许老师的鼓励给了他积极的心理暗示。当他拿到语文高考试卷后,便不再胆怯,自信而从容地跨过了命题者设置的道道关卡,破天荒地考出了102分的好分。语文在他人生最关键的时刻给了他有力的支撑,让他以581分的高分成功跨越了一本线。
从中考的489分、城区排名2330名,到高考的581分、黄石地区(含大冶、阳新)排名288名。他在一中的3年,实现了人生最自豪的跨越。而在一中实现这种跨越的又何止他一人?陈建树,中考成绩522分,城区排名1800名,高考610分,全市(含大冶、阳新)理科排名109名,向前跨越了1700名;徐萌,中考486分,城区排名2400名,高考555分,全市(含大冶、阳新)理科排名460名,前进了1740名;李畅,中考449分,城区排名3000名,高考511分,全市(含大冶、阳新)理科排名710名,大幅跨越了2300名。这些学生在一中的人生跨越,印证了一个事实:一中承诺的中进高出、高进优出的教育目标,绝不是一句虚言!
他们不仅成功促成大批中考中等成绩学生的人生飞跃,他们还勇于参与高考高分区的竞争,而且班班有过一本、二本线的人,每个班二本线上人数均接近20人。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践行着一中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不管是过去的实验高中,还是现在的黄石一中,老师们一直都有一种倔强的追求:那就是要把省级重点高中择优后的中档生,经过3年的培育,打造成高分尖子生。这是一中的传统,更是一中的精神。于是,一群璀璨的明星便照亮了一中并不漫长的历史:邓雨婷,高考587分,全省文科84名,全市文科第四名,录入中国人民大学;余瑶,高考文科603分,录入中国人民大学;梅慧芳,高考633分,录入武汉大学;张慧敏、霍鸣松高考文科594分,分别录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吕江,高考604分,录入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陈子衣同学(中考成绩低于重点高中录取线19分)更是以623分的高分勇夺黄石高考文科状元,创造了黄石普通高中高考的神话。他们明亮的身影无不闪耀着一中不服输、敢拼搏的文化光芒!
6月23日晚,就在高考成绩喜悦公布之后,王焕龙的手机收到了同学转发的题为《最初的梦想》的音画视频。伴随着激昂的歌声,手机屏幕上迭映出一幅幅绝美风景,那是他熟悉的一中风光。他不禁心头一颤,多美的校园呀,你是我一生永远回望的地方!这晚,他邀约了几位要好的同学,登上了校园北面的黄金山顶。当璀璨的灯火跃入他们的眼帘,他们看到了一个灿烂的现实:美丽的母校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最富诗情、最具魅力、最令人神往的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