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男子黄某制作出手机病毒后,通过网络卖给李某,李某利用伪基站群发短信。若有人打开了链接,银行卡上的钱就会不翼而飞。 3日,黄某被谷城警方抓获。民警介绍,随着人们防骗意识的提高,骗子开始运用心理学玩“创新”手段,进而出现了“激将式”骗术,市民稍不理智,就会坠入陷阱。 制作木马病毒获利 今年27岁的黄某,是谷城城关人,高中毕业后,在培训学校学习电脑。去年12月,经“苦心研究”,他制作出了很多手机病毒。通过网络,他与山东男子李某取得了联系。两人约定:黄某提供手机病毒软件,李某以500元一个的价格回收。半年下来,黄某卖出10多个病毒软件(含具体网址链接),获利5000余元。 李某拿到病毒后,通过伪基站群发了出去。今年2月,受害人陈某不慎点开了链接,其银行卡号和网银密码被李某截取,李某迅速盗走陈某卡内8万余元。 “品德评定”短信藏木马 如今这种“激将式”诈骗渐多,市民稍不理智,就会坠入陷阱。 刘女士的女儿今年5岁,在一家幼儿园上学前班。昨日上午10时,她的手机上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内容是:“刘家长您好!这是本学期您的孩子在校品德评定表,请安装查收。”短信内容后面还附有网站链接。“刚看到短信内容,以为是学校发给家长的,而且短信中的姓名完全正确,差点就点开链接了。”刘女士突然想起,女儿3日已经放假。而且,学校已经发放了成绩单和品德鉴定表。刘女士一下子警觉起来,她查了下号码归属地,发现是广东的,便没有点击网址链接。 经过警方鉴定,这条短信的网页链接暗藏着一个手机病毒。 遇到这类短信当心 当人们对电信诈骗开始警觉的时候,骗子便“创新”手段,运用心理学,利用人们瞬间的不理智,把个人信息套走。 这类诈骗的作案手段往往“神不知鬼不觉”:点开上述短信的网址链接后,会自动下载一个木马程序,该恶意程序会诱导手机用户激活设备管理器,避免用户正常卸载,并潜伏在中招手机中。 该恶意程序会窃取手机中的短信、联系人信息并发送到指定邮箱。恶意程序制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受害者及其联系人信息。也就是说,骗子可以轻易截取用户的短信,里面包含用户的银行、支付宝动态密码、资金余额等涉及财产的隐私短信,接着进行精准诈骗。 因此,市民不要轻易点开陌生号码发送的链接,更不要在手机内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如有疑问应向发信人电话咨询。其次,市民应当尽量避免在许多网站绑定银行卡和开通快捷支付,并清除相关交易记录。 一旦点击相关链接手机中毒,应立即对手机号码、银行卡进行挂失,并将手机系统刷机。如资金被盗应尽快报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