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628|回复: 2

[文学评论] 谈谈被人遗忘的《红楼梦》人物甄应嘉

[复制链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发表于 重庆市 2015-7-9 21: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谈被人遗忘的甄应嘉
红楼梦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其中,贾家和薛家是明写,史家和王家是暗写。但从书中来看,还有一个大家族,这便是江南甄家——甄应嘉之甄家而不是甄士隐之甄家。
书中第十六回提到江南甄家——甄应嘉之甄家,即是在元春即将省亲,贾府将修建大观园的时候。当贾琏与王熙凤说到元春省亲的消息的确时,坐在一旁的贾琏的奶妈便发出了极端的感慨:那银子用得跟淌海水似的,罪过可惜四字竟顾不得了。并且还说到独甄家接驾四次。
新红学的代表人物胡适考证说,这江南甄家就是曾任江宁苏州织造曹寅之曹家,而红楼梦作者则是曹寅之孙。胡适之红学之所以为新红学,是因为他以考据为主。但从他这种推断来看,仍旧摆脱不了旧红学代表人物蔡元培的索隐。
为何?
这就得分析索隐与考据的区别了。
所谓索隐,就是根据书中提供的信息与历史上的人和事联系起来,然后论证红楼梦所写之人与所写之事的原型,意思是将书中人和事与历史现实中的人和事对应起来。
而考据,则是依据历史中的人和事,然后在书中去找答案。当然,主要是曹寅家之人和事。所以,贾琏的奶妈赵的这一段话便成为考据者断言红楼梦所写的人和事为曹寅家的人和事的依据。
在大清朝历史上,有两位皇帝曾经有过南巡,一个是清圣祖康熙大帝,一个是清高宗乾隆大帝。这两人都有六次南巡的经历。
但书中所指的南巡在考据者来看,应当指的是清圣祖康熙的南巡。
那么,康熙六次南巡,到底有没有四次住在曹寅家呢?
从现有资料来看,没有这方面的证据,这意思就是说,康熙六次南巡到底住在哪儿,现在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更别说四次住在曹寅家了。
那么这个赵奶妈独他家接驾四次是怎么来的?
查阅相关资料,康熙第一次南巡在公元1684年,最后一次南巡在公元1707年,乾隆第一次南巡是在公元1751年,最后一次南巡在公元1784年。从时间上看,这爷孙俩在一百年里共进行了十二次南巡。
康熙南巡住在哪儿不知道,但乾隆却有四次是住在钱塘陈家的。这陈家从金庸的小说看,便是乾隆生父的家。这是题外话,不多谈。
但显然赵奶妈的“独他家接驾四次”并不是指钱塘陈家。
如果将江南甄家看成是接驾四次的陈家,从事实上看,并没有毛病,但从时间上看,就不对头了。乾隆第四次南巡的时间是公元1765年,这个时候红楼梦已经成书了,所以这南巡的皇帝不是指乾隆。
不指乾隆,那么是不是指康熙呢?
考据者说,当然是的。
但笔者说,肯定不是的。原因如次:
其一,书中提到南巡是因为元春将要省亲,而在历史上贵妃省亲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其二,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贾琏道:“。。。。。当今自为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这句话里提到了“太上皇”,这个”太上皇“可是不能乱叫的,在中国历史上,当过太上皇的没有几个人,汉刘邦称帝后,封自己老爸为太上皇,唐高祖李渊算一个,唐李旦算一个,唐明皇李隆基算一个,宋高宗赵构算一个,明英宗也算一个,清高宗弘历算一个,其他的皇帝都是在崩驾后,下一个皇帝才登基的。这里包括康熙大帝。
有的网友可能会说了,金庸的小说中,那康熙大帝的老爸福临不是在五台山出家么?
那是小说,不能作为历史资料来证明。
前一个皇帝在生前让位,后一个皇帝登基,那前一个皇帝才能叫太上皇,如果崩驾了,只能称先皇。
古时对这些问题,那是非常讲究的,这是周公之礼的核心内容。
其三,凤姐儿说到“。。。。。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这句话里有两个地方值得注意,一是太祖这个称谓,一是舜巡,而不是舜南巡。太祖,是皇帝死后的庙号,就象康熙大帝的庙号叫圣祖一样,清朝太祖这个庙号是努尔哈赤所拥有,努尔哈赤一生并没有做过皇帝,更没有到过江南。他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称帝,然后封他为皇帝,并谥庙号太祖。这个庙号也是不能乱的,如同官帽子一样,不能将努尔哈赤的太祖庙号戴到圣祖康熙的头上,如果乱了,那也是大不敬,轻则坐牢,重则砍头诛灭家族。所以,在古人来说,对这些问题是相当敬畏和慎重的。
那么书中这一大段话是怎么来的呢?
笔者以为,这与省亲一样,是作者虚构的。
也即是说,既不能作为甄家即曹寅家接驾的考证依据,亦不能作康熙南巡的索隐依据,它就是作者虚构的那么一段话,目的是为元春省亲那种奢侈作铺陈。
元春省亲的目的是为贾府修建大观园作铺陈,大观园是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作铺陈,如果没有这样一些铺陈,整个红楼梦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特色可言。
大观园就象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成为世俗世界之外的乐园。这园中,只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男孩子,和一大堆天真烂漫的女孩子。当然,也不排除他们之间有小矛盾,有口角是非的时候,但总的看来,他们生活在世俗之外。
所谓贵妃省亲属于子虚乌有之事,大观园属于子虚乌有之事,太祖仿舜巡也是子虚乌有之事了。
但有的网友可能会问了,康熙大帝的确有六次南巡,乾隆大帝也有六次南巡,这怎么解释呢?
按我现在写这篇文章的这个时间的观点,我是这样想的,红楼梦在写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康熙大帝已经进行了第一次南巡,后面五次并没有进行,作者虚拟了四次,以示与康熙大帝的南巡是有区别的。否则,这种事情在满清文字狱非常厉害的康熙朝,嘿嘿,那可不是开玩笑的。换句话来说,如果作者要影射康熙大帝南巡故事,完全可以用先皇之类的名称来替代太祖。
回头再说甄应嘉。
按红楼梦的谐音艺术,甄应嘉也可以读作“真应假”,就象书中所提示的,假作真时真亦假。
那么这个甄应嘉在书中到底起着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含义呢?
在书中,所谓甄家即贾家,贾家也即甄家,甄贾本来一家。作者有“以贾混甄”之意。
甄家住金陵,贾家住长安大都,对于明朝来说,那都是都城。
甄应嘉在书中出场很晚,直到第一百十四回:甄应嘉蒙恩还玉阙。
那么甄应嘉出来干什么呢?
书中这一段文字不长,我全文照录:
甄应嘉道:近来越寇猖獗,海疆一带小民不安,派了安国公征剿贼寇。主上因我熟悉土疆,命我前往安抚,但是即日就要起身。昨日知老太太仙逝,谨备瓣香至灵前拜奠,稍尽微忱。“
这段话里有”越寇猖獗“,那么这个越寇指的是谁?
这个越寇当然不是指今天的越南在南海上调皮捣蛋,清朝时期,越南是中国的附属国,称安南。
这个越指的是今天江浙一带,古称吴越。
越寇便是指吴越一带”贼寇“,贼寇谓谁?
一是指郑成功、张煌言诸人;
二是指郑经、郑克爽等人。
为何?这里就要从甲申之变后说起了。
红楼梦后四十回隐含了太多的历史重大事件,因此,“字字看来皆是血”。
所谓甲申之变,就是指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煤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数月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兵败,最后在湖北九宫山自杀。
明亡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政权,史称弘光政权。弘光政权建立不到一年,清兵渡江,朱由崧被俘,押赴北京后,被斩首。
之后有唐王朱聿键建立隆武政权,不到两年,唐王病逝,另一唐王朱韦金监国。
与此同时,桂王朱由榔在广东称帝,史称永历政权。
在南明三小王朝中,永历是坚持得比较长的一个小王朝,从公元1646年建立,直到公元1661年才灭亡。时长十五年。亦有的资料显示是公元1662年,时长十六年。
而永历这个年号则一直用到了公元1884年,即永历三十七年。郑克爽于此年十二月降清,永历年号才宣告取消。
南明小王朝前前后后存年四十三年。
说到南明小王朝,这几个人不能不提:
一是永历帝朱由榔。
永历帝活着辛苦,死时也悲惨。当上皇帝之后,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从广东逃到广西,从贵州逃到云南,最后逃出国,到了缅甸。吴三桂率清兵一直追到缅甸,将永历帝一家老小捉回来,于公元1662年六月在昆明用弓弦勒死。
红楼梦中元春的判词与此十分相似:
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椽,也有一首歌云: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有人考证,书中元春正是被勒死的那种惨状。
二是郑成功。
在大家心目中,郑成功是个民族英雄。历史书上记着他收复台湾。
事实上,郑成功的功劳还不仅在此,他还是个著名的反清复明英雄!
说起郑成功,这里再提一下他的父亲郑芝龙。郑芝龙本是活跃在台湾一带的江洋大盗,搞出名了,明朝派军队无法镇压,便只好安抚,封官晋爵,封南安侯。注意到,他的官爵是南安侯。红楼梦中有个南安郡王。明亡后,清政府用同样的方法招抚郑芝龙,郑芝龙不听儿子郑成功之劝,乐颠颠地跑到京城。后来被清政府斩首,全家几十口人都没了。
就在郑芝龙被斩首的同时,郑成功已经收复台湾。从此,他们便以台湾为根据地,打起反清复明大旗,与张煌言等人联合起来,积极进攻清朝。对清廷最有威胁的一次,是从江浙沿海一直打到了内陆安徽江西一带。
公元1662年,郑成功病逝,从此,明末遗民的批清复明事业也走向了下坡路。二十年后,随着郑成功之孙郑克爽降清,而彻底烟消云散。
三是张煌言。
张煌言其实是个文人,诗写得相当好,但在国家有难时挺身而出,抗起反清复明大旗。终因国运轮回,明祚不兴,而自动放弃武装,隐居深山,最终却被俘,遭到满清政府的杀害。但他在明朝灭亡后,一直坚持了二十多年的斗争。与郑成功等人一起,也算是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四是郑经、郑克爽父子。
郑经是郑成功的儿子,郑克爽是郑成功的孙子。
郑成功去世之后,郑经袭位王爵——延平王。此时,大陆已经完全在清政府的控制之下,只有台湾这一块孤岛还打着明朝的旗号,用着永历的年号,但已经不再奉明朝朱姓后裔作皇帝了。郑经就是事实上的台湾的土皇帝。
康熙在剿灭三蕃之乱后腾出手来,开始修理郑经。派兵多次进攻台湾,终都失败。最后使用离奸计,使郑经杀了大将施琅的家眷,诱惑施琅投降清廷。
此时郑经身患重病,不久辞世,手下大将冯锡范扶佐郑克爽自立,亦称延平王。由于台湾经过施琅投敌、岛内内乱这一番折腾,元气大伤。清廷剿抚并用,最终迫使郑克爽投降。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越寇猖獗”主要集中在公元1646年到1684年之间。因为之后,台湾归顺,郑克爽从台湾迁到了北京城,当起寓公,自然无作乱能力。那处境与金庸小说中所写的也颇有几分相似之处,自然不能与当初在台湾当土皇帝同日而语。
这里再说甄应嘉。
甄应嘉对贾政说到,因为他比较熟悉土疆,所以皇帝派他前去安抚。
我分析这话是这样的,甄应嘉应是施琅一般的人,投降清廷后,便带兵去反攻台湾,因为他很熟悉那里的地形人物风俗,甚至于还有许多旧部可以招抚。
甄应嘉还对贾政说了另外一段话,这便是甄家家眷要到京城来,托贾政照顾照顾。
这话就太明白不过了,家眷到京城,自己带兵出征,那儿子老婆诸人便是朝廷人质,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了。
这里我们不能断言甄应嘉就是施琅,但他们都属于一类人,是投降清朝一类的人。
红楼梦全书的故事止于公元1684年,郑克爽降清,清军得胜班师回朝。这一点从贾政扶柩回南可以得到应证。
从元春之死,我们推断时间点为永历三十七年,即公元1683年底,1684年初。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提到元春生于甲申年正月初一,这也是南明政权建立的年限起点,存年四十三年,推算到1684年,刚好存年四十三年。至于这个推算方式,比较复杂,要用到命理学知识,说简单一点,就是算命的知识。这里就不详细推演了。
元春之死,代表着明朝政权的彻底灭亡。
所谓树倒狐狲散。元春一逝,接着贾母,然后鸳鸯、赵姨娘、王熙凤等相继死亡。贾母逝后,贾政扶柩回南,带着大大小小的数口棺材——太君、鸳鸯、林黛玉、王熙凤、赵姨娘——一路南行,这景象,也是十分凄惨的。
他们走到长江边的时候,正遇到清军得胜班师回朝,没有船只,只好在路上耽搁着。不想盘缠用尽,想找昔日的旧家人赖大的儿子告求五百两银子,谁知赖大儿子竟只给五十两,贾政气得脸都青了,当时便让人送回去。
想当初,贾家何等显赫,现在沦落到这种地步,怎么不让人感叹呢?
大家还可以想一想,当贾政遇上得胜的清军时,这场面是不是对比十分强烈:一边是胜利之师的凯旋而归,一边是押着大队棺材悲戚回归故里!
往深里想一点,如果将贾府中这些死去的人当成是朝廷斩首的人,是不是悲剧感更强烈一些?
最后,我们谈谈真假宝玉的问题。
假宝玉见到真宝玉之后,本以为他们是一类人,这个同类当然是拒绝为清廷作官。但假宝玉通过交谈之后,认识到,他和真宝玉完全不在一个思相层次上,这便是假宝玉证同类失相知。真宝玉之所以最后热衷于功名,自然也有其恰当的理由,这便是甄应嘉已经投降,作了朝廷鹰犬,其子也只能顺应潮流,作清廷的走狗了——也算是翻然悔悟吧。于是,假宝玉彻底失望,于是厌倦红尘,于是离家出走。
于是红楼梦结束。
至于所谓后来的兰桂齐芳,那是另外一个故事的开始。
沈从文的小说《潇潇》,就是这样一种写法。
历史就是这样循环,以一个故事的结束作为另外一个故事的开始。
                                  2015-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25

391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36850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5-7-13 09: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揭秘,艺术美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123

2万

主题

60万

帖子

7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人在天涯ξ灵气袭人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5747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精华勋章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24-4-9 19: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   
活着应该快乐,因为你会死很久。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如果你涉世未深,我会陪你看遍世间繁华;如果你历尽沧桑,我会带你坐十遍木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