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胡一杨 于 2015-7-19 02:11 编辑
低调 这几年,我采访过许多的文化大家,像文化专家邹演存、原襄阳政协副主席、坠子表演艺术家郝桂萍,原襄阳新闻摄影协会会长黄守中、老摄影家苏光照、文史学者孙久全、摄影师简白、郭连华等,他们大都是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声名远播、德艺双馨的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为人谦和,亲切,低调。有的对自己的成就多是谦谦之语,有的亲自给你端茶倒水,有的把客人送出门。一言一行无不散发出睿智,给人以阳光、雨露、力量的感觉。我想,他们的艺术人生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跟他们这些优秀的秉性有着必然的关联。 写诗 诗歌写的好,读起来会让人赏心悦目。我比较喜欢汪光房老师的诗,他的诗,生活气息浓郁,昂扬向上,充满阳光。读起来,你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女诗人不染之荷、江南久久的诗我也喜欢。几年前,读到一位QQ好友、女诗人某某的诗,确实另外一种感觉。一篇一篇的所谓的“诗”整篇不知所云,读起来生涩,难懂,感觉她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后来,我实在感到自己是个造诣、文学水平有限,就删除了这位女诗人。 “老子天下第一” 每个作家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都会逐渐形成自己作品的风格,或清新、朴实、辛辣、厚重等,同时会在自己心目中形成我这样写作,写出来的文章,肯定是天底下最好的错觉。于是这些人参加笔会,参加征文比赛,认为自己一定会获奖,而且会获大奖,当征文比赛结果出来没遂其愿后,心理会失去平衡,去无端质疑大赛的公正性,有的还会在网上发帖谩骂主办方,这样做肯定不妥,会失去作为一个文人的尊严和斯文。有的发表在论坛的帖子没被重视了,也心存怨言,心怀不满,他们其实大都不必这样。 稿酬 作者得到的稿酬过低,这是大家的共识。辛苦采风、辛苦构思,辛苦码字,辛苦投稿,得到的稿费不够买件衣裳,不够带娃子出去好好玩耍一次。但是稿酬也是相对的,一个作者的作品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感,给人以收获才是文章本身的真谛,稿酬只是对作者写作和投稿的褒扬而已,能够通过写作功成名就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一个写手若长期坚持写作,会有其它丰厚的收获。如可以去辅导孩子的作文,指导社区的文化建设、对本地的文化资源提出真知灼见,去文化论坛传播文化等等,这也许是最好的“稿酬”。 出书 一直想出本书,算是对自己这些年来文学创作、口述历史、文史研究等的总结。可是对于一个上班族来说,一次拿出一两万元的出书费用,也不是说办就办的事儿。老爸得知我的心愿后,泼凉水说,出书有啥子意义啊?出书了还不是白送人了?但是,我这个人认定的事一定要办成。得知文联有出版“援助”资金,但等了几年,也不见自己“上榜”,想想自己的文章也符合政协、党史办、图书馆的“胃口”,联系了也都无疾而终。还是自己拿钱出书安生,只是尽量要保证文章的质量,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读者才对。这是一个写手出书的基本点。 文人的责任 从文、从艺需要一个好的心态,靠它光宗耀祖、发财致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有的只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使命感。艺术家、作家、画家、摄影师等通过它传播文明、催人奋进、讴歌生活、鞭策丑恶。那些无病呻吟、言之无物类的作品,只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读者的唾弃。一个文人明白了他的责任了,他的作品就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