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作者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方言》是汉代训估学一部重要的工具书,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它的问世表明中国古代的汉语方言研究已经由先前的萌芽状态而渐渐地发展起来。《方言》被誉为中国方言学史上第一部"悬之日月而不刊"的著作,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早《说文》100年。《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第一
1。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 古代500家为一党,故有“乡党一词”。大概相当于现一两个村、一两个大队。
乡风即党风,原指局部地区风俗、时尚,合曰风尚。
党,繁体黨。从黑尚声。证“尚”古读党。
“钱哪是大水淌来的呀?”古作“傥来之物”。
D/T声母古通。知“尚”古音同“党”。
尚,下部表示门,门上两点(现为三点,若小) ,会意门之上。尚,上也。《释古》尚,高也。
敞,《说文》平治高土,可以远望也。堂,郑注:堂形四方而高。从尚之字,多取高,义上。
赏他两个大耳光、赏他500大洋。赏,《说文》赐有功。
自上而来。
《广雅》尚,加也。此高义、上义引申而来。
《说文》尚,曾也。曾,重也。曾孙又叫重孙。
曾亦有加义。尚、曾虚为副词后,语法功能相似。 俗语曰“这事我是黑抹地里”,形容不知情;又曰“官有十条路,九条民不知” 。
山峦、湖泊、河流,凭借想象是画不出来的。
黨字,下黑上尚。站得高,望得远。坐在飞机上,下面云层、山峦、湖泊、河流,地形地貌一清二楚。
下面黑,必须站在上面看清楚。所以高层要打老虎、打苍蝇。 知,楚谓之党。 大概是这意思吧?党,引有知义。
晓,天明也。天没亮,事物不清;天光了,一切明白了。水退了,清楚谁在裸泳。晓,知道。 知,楚谓之党。郭注:党朗也,解寤貌。
党朗,今曰“懂了”。
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哲亦知转。知道。
懂了,南方人极少言“知道”。顽强地保留说“晓得”。武汉音“晓多”。
晓得,即晓知。证“知”古音近“得”。
“不懂”,即“不知”。“知”音近“懂”。
由“知道”一词,明白“知”古音“道”。
古无后鼻音。党音近得,懂亦近得。 “得”“道”“多”,与“党”“懂”音近。
党即今懂。
党和懂,均为“知”字上古音保留。
党和懂,有知义,或为同音借义。 乡音“站倒”“坐倒”,即“站着”“坐着”。着,古读“倒”。
这个,乡音曰“迭个”“塔个”“堵个”“带个”。这,古读“堵”。
知、着、这,今音近,古音亦近。
古无舌上音。现代汉语zh、ch母,由上古D母分化而来。 《尔雅注》蝭母,药草,知母也。
故“知”字古音亦读若“敌”。
蝭蟧,蟪蛄也。《大戴礼》蝉也者,蝭也。
《扬子·方言》后面提到:蛥蚗,自关而东谓之虭蟧。或谓之蝭蟧。
蝭蟧今写作“知了”。 “不知”,方言又音“不晓滴”。
此党、懂、滴、道、得、多,皆“知”古音保留。
如同“迭”“队”“塔”“带”“堵”是“这”字的古音保留。
2。虔、儇,慧也。宋楚之间谓之倢,楚或谓之瀡。自关而东赵魏之间谓之黠,或谓之鬼。
虔,上虎下文。一般而论,常人未能见过野生真老虎,见过的可能被老虎吃掉了。
若见过老虎,而且连老虎身上的斑纹都了解得一清二楚。这人“精”,机灵,智慧。
或者他战胜了老虎,把老虎杀了,比如武松。否则,他不可能这么了解老虎。后面提到:虔,还有杀义。
虔,有诚敬诚心义。专心致志一辈子做好一行事,无与伦比的人,才是真智慧。
倢伃 jiéyú,或写作“婕妤”( jiéyú),宫中女官名,相当于今中央“妇联”吧?
倢,方音读“激”
《广雅》倢,疾也。 俗语“苕(傻)不苕,机不机”;
“落眼一看,就晓得伊伢几机,两个眼睛猾的和兔儿卵子样”。
眼光机敏,视力好。方言亦曰“眼睛疾”。书面作“眼尖”。敏捷也,
倢,今当作机智的“智”。慧也。
《方言》《说文》时代,无“智”字。有“左矢,中上口下日(或下丘、下白),右亏”合体古字;今定型为“智”。倢是假借字。也就是说“苕不苕,机不机”,古人写的是“苕不苕,倢不倢”;起码,后面是这样的。
鄂东方言“智”音若“积”。蜘蛛,音极蛛。广东话,智音鸡。
参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e9b3e90102v2e6.html
苕人做,机人吃;机人还说苕人没出力。倢(智),慧;苕, 傻。 黠(方音猾),除单用表示聪明智慧外,方言时与“鬼”并用。搞小发明,曰“办鬼黠”。
俗语:“他两个,一个鬼子机(智),一个机(智)子鬼”。后“子”作“似”解。 鬼,作形容词,表示精,智慧;鬼得狠。也多指小儿机敏、敏慧。鬼精灵、机灵鬼。人小鬼大、红小鬼。鬼、黠,作慧解。鬼,宁绍、上海音“居”。东西贵曰“介居”,这么贵;大白鹅叫“白乌居”,白乌龟也;骂人“癌ngai居”,呆鬼也。“鬼”与“机”音近。桂鱼,方言“鳜ju鱼”。馈,黄梅方言读“结、接、节”。买点水果“接”侄女、侄儿。用“结、接、节”,都不合适。字乃“馈”,读“接”。因此,鬼与倢,古音近。 儇,聪明而狡猾、刁巧 。音xuān。
“伊伢聪明是聪明,太轻浮了。听说总和吸毒、赌博的人玩。有点玄(悬)!”
“渠做事玄玄(悬悬)势奈,总想取巧。”
儇,同玄、悬音。魔术,就很玄、悬,亦作“慧”解。 楚或谓之䜏(言隋)。方音妥。大智若愚,貌愚实奸。可欺骗很多人。或反训。
莫看“䜏儿五“一副䜏相,一肚子乌龟儿;渠总做猪吃老虎的事。围棋明明跟别人差不多,非要人让一子,故意下臭棋。总赢钱。
“䜏儿五”,外号;“䜏“音妥。䜏字或为詑tuó ,欺谩。拖人家上水。亦解为“慧”。慧者,聪明有才智。
3。台、胎、陶、鞠,养也。晋卫燕魏曰台,陈楚韩郑之间曰鞠,秦或曰陶,汝颍梁宋之间曰胎,或曰艾。
先体会“养”。
《周礼·天官·大宰》五曰生以驭其福。《注》生,犹养也。妇女无子嗣,俗言“没得生养”。生、养两义相成。
贤臣之老者,王有以养之。此养为供养。供、养同义。今有养老金,还有养老院,自家供自各。
乡妇言:“供姆妈供爹,是我做媳妇应份道理的事。供瘫子叔尼(夫弟),又是层说法。”
此供,供养。黄梅上乡言“宽姆妈爹”,亦供养。此宽,明显非生义。
生养、供养,黄梅均曰宽。 插田要好秧,刊儿要好娘。宽牛耕田,宽猪过年;宽鸡宽鸭顾油盐。方音宽、刊,义养。 养,陈楚韩郑之间曰鞠。鞠,音近降。降方音“杠”,霜降曰“霜杠”。打霜降(杠)凝(凌)。
鞋底有粒小石子,脚好矼gang人。亦谓好砊kang人。同理,降音杠,可转扛。古无后鼻音,扛音“刊”。“刊”儿的“刊”,源本降。
黄梅方言有去u化的习惯,省去介音u;亦有添加介音u 的现象。如豆腐干,豆腐官;感情,管情;流汗,浠换;横读魂。“刊”又读“宽”。 “降”方音“宽、刊”,无后鼻音。生也,养也。(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e9b3e901017mv3.html) 清人梁同书《直语补正》“山东呼六畜乳子为将”。
山东淄博、桓台、枣庄、平邑、郯城、聊城皆有此说,“将牛”。“黑牛将个黄牛犊子”;
江苏徐州“老母猪将了一窝小猪”。人亦曰将。“这个娘们真会将。”
将、降同音。字当作“降”。黄梅方言“宽、刊”,字本“降”。降生。降,下也。六畜产子,俗谓下儿。 将、降如不读后鼻音,即“鞠”。 鞠,古又读告,《诗》陈师鞠旅。还读若gou\kou。 《楚辞·九章》鬱结纡轸兮,离愍而长鞠。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鞠读ke。 《诗·小雅》母兮鞠我。 《书·盘庚》鞠人谋人之保居。 鞠,生也,养也。鞠通降。降生。鞠从革,非本字,乃假借。今方音宽、刊。
4。(忄夌)、怃、矜、悼、怜,哀也。齐鲁曰矜,陈楚之间曰悼,自楚之北郊曰怃,秦晋或曰矜,或曰悼。 哀有数义。
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亦孔之哀。悲哀;
哀我人斯、哀此鳏寡。哀怜;黄梅“哀矜”或“哀怜”并言,音懊宁,动词。怜悯。
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土。爱土。《关睢》之哀窈窕,即爱窈窕。
悼,哀悼,现为通语。
后文谓惧曰悼,则为今颤抖之抖。陈寿《三国志》心栗手悼,书不成字。舞之蹈之,动。 5。咺、唏、浊、怛,痛也。于方则楚言哀曰唏;啼极无声,楚谓之噭啕;
唉唏呀!叹词。连读为“惋惜”,哀叹。纣为象箸而箕子希。不是惋惜象牙,而是惋惜国家。 哭唏了,今作哭泣。 凡大人少儿泣而不止谓之唴,哭极音绝亦谓之唴。 今乡村仍存此音,曰“伢儿哭犟了”;“一声哭去(七)了”哭极音绝,差点哭死过去了;一声哭哑了。 啼极无声,楚谓之噭咷,音jiào táo。噭,同叫;又音“季”,哭的堵“噭”、笑的堵“噭”、痛的堵“噭”。同激音。形容哭声、笑声、痛叫声尖锐之极、刺耳。 《史记·乐书》嘄噭之声兴而士奋。声之激也。 噭咷,今义高声歌唱。长歌当哭。今又作噭啕, 嚎啕大哭。咷同啕。
6。悼、惄、悴、憖,伤也。自关而东汝颍陈楚之间通语也。汝谓之惄,秦谓之悼,宋谓之悴,楚颍之间谓之憖。
憖,窃以为会意字。狗来抓zei心。 吾乡方言有此一说,“看到这么容易事渠都做不到,气死人!急的我疯狗抓心。老子硬一口咬的渠下去。拿渠没办法!心哈拗死了”。乡音读拗niu;或抈。抈,反复弯折。铁丝抈断了。铁丝抈个衣架。 憖,读若拧。方言“拧”曰“九”。煤气坛是反丝,往委边“九”;“九笔刀”。字当作“纠”,旋转。今有“纠结”一词,亦“伤”义。内心憋屈得厉害。
7。慎,濟,[目朁],惄,溼,桓,憂也。陈楚或曰溼,或曰济。自关而西秦晋之间或曰惄,或曰溼。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志而不得,欲而不获,高而有坠,得而中亡,谓之溼,(溼者失意潜沮之名。沮一作阻。)或谓之惄。
待考。
8。敦、丰、厖、渑、怃、般、嘏、奕、戎、京、奘、将,大也,凡物之大貌曰丰。厖,深之大也。东齐海岱之间曰渑,或曰怃。宋鲁陈卫之间谓之嘏,或曰戎。秦晋之间,凡物壮大谓之嘏,或曰夏。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将。皆古今语也,初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今或同。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后人不知,故为之作释也。
9。假、炽、怀、摧、詹、戾、艐,至也。邠唐冀兖之间曰假,或曰炽。齐楚之会郊或曰怀。摧、詹、戾,楚语也。艐,宋语也。皆古雅之别语也,今则或同。
摧,詹,戾,楚语也。(诗曰先祖于摧,六日不詹,鲁侯戾止之谓也。此亦方国之语,不专在楚也。)艐,宋语也。皆古雅之别语也,(雅谓风雅。)今则或同。
楚语将通今。
将是么样解,将没得日生过。
10。燕代之间曰谩台,齐楚之间曰胁阋。南楚江湘之间谓之单咺。
(湘,水名,今在零陵。咺音香远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