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张光仙,平时妈妈照顾他很多,一放假他就给妈妈做饭吃。 学生档案:
张光仙,19岁,丹江口市一中毕业,高考理科成绩590分,已被西北工业大学录取。■文/记者 方元 实习生 喻晨曦图/见习记者 刘成臣
张光仙5岁没了爷爷,之后又相继失去父亲和奶奶,现在和母亲相依为命。过早经历生离死别,让张光仙比同龄人显得成熟和稳重。他在今年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一本院校,他坚信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租住的便宜房要拆迁母子俩不知搬哪儿住
张光仙和母亲租住在丹江口市城区春江小城小区一单元302室。23日上午,记者跟随张光仙走入这个居民小区,绕过一排排装修别致的新房,在一栋破旧的3层建筑前停下。这栋外墙露出红砖、涂有“拆”字的老楼,与周围的景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两室一厅的房子陈设非常简单。张光仙的母亲李慧说,她和丈夫结婚后就一直租住在这里。
“他爸过世前,一个月才1000多元,我一个月也才两三百元,家里没啥积蓄,他爸过世后,留下的债要还,更没能力买房了。”李慧说。
这套丹江口市老火车站的单位房,房租每月200元,站方了解到这家人的难处后,也没催收租金,李慧总是有一点交一点。“有开发商看中了这块地,房子眼瞅着要拆了,我们不知道能搬到哪里。”提起这事儿,李慧显得忧心忡忡。
同行的街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元的租金,附近恐怕再也找不到这么便宜的房子了。”
父亲患癌症去世母子俩相依为命
“爷爷去世那年,我才5岁;父亲去世那年,我刚上小学五年级;上高中时,奶奶又走了。”说起身边的亲人,张光仙红了眼圈。
张光仙的爷爷、奶奶都是丹江口市凉水河镇农民,父亲在丹江口市鑫港合金厂做炉前工。2007年,他的父亲突然病倒,从检查出肝癌到病故,不到一个月时间。弥留之际,父亲眼巴巴望着他,嘴一动一动地想说什么,可张光仙却再也无法听到。爸爸被病痛折磨的样子,让张光仙至今不能忘记。
父亲去世后,家里少了经济来源,懂事的张光仙没再向妈妈张口要过零花钱。
为了给父亲治病,母亲当初找亲戚借了1万多元,至今没能还清。2009年,李慧母子俩办理了低保。每个月领到的一两百元钱,在母子俩看来,能交上水电、煤气费用,给家里解决了大问题。
母子俩很少买新衣服,肉也很少吃,普通居民餐桌上的家常菜炒鸡蛋就是这些年李慧给儿子的最好补品。
过年是母子俩最伤感的时候,别人家热热闹闹、团团圆圆,而自己家连件像样的年货都没有,李慧也不愿走亲戚串门,因为拿不出钱给人家的孩子封红包。
这些年,李慧在超市打工早出晚归,儿子则在学校里埋头苦读,看似两个人都是各忙各的,实际相互都很关心。
见儿子学习很辛苦,母亲每晚少不了给儿子做顿饭加个餐。只要儿子不休息,她也不睡。不管再困再累,每晚12点,李慧一定会走进儿子房间,督促儿子关灯休息。而一放假,张光仙就把家务活全包了,买菜、做饭、洗衣都不在话下,他觉得母亲白天上班已经够辛苦了,自己多干一点儿,母亲晚上回家就能多休息一会儿。
发奋努力高考成绩名列全班第一
亲人的离世对张光仙的打击很大,他化悲痛为力量,更加发奋努力学习。小学时成绩还不出众的他,到了高中,升入火箭班学习。
高中3年,张光仙每天早上不到6点起床,提前20分钟到校开始早自习;中午,家附近的工地噪声大,他就留校学习,困了累了就趴在桌子上歇一会儿;晚上回家,他总是把复习题做完才肯睡觉。
今年高考,张光仙考了590分,是全班第一名、全年级第四名。
儿子考上大学,本是件高兴事,可大学通知书上注明的每年7300元学杂费却让李慧高兴不起来,此外还有儿子的生活费,这些钱该如何解决呢?她寻思着要不要再上亲戚家里走一趟,可是以前的欠账都还没还清,现在再咋向亲戚开口,这让她十分纠结。
如果您愿意资助张光仙这样的寒门学子,请拨打记者方元的电话:18062186170。同时,也可与张光仙本人联系,电话:18963938170。(来源:十堰晚报 原文标题:母子相依为命 吃低保考上一本)
下载附件
2015-7-30 21:28 上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