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坐”有相古今谈
我们中华民族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举手投足站立坐卧都有规范的行为。比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你们听啊,山中老人、我舅爷又在把他三弦弹:
在秦汉以前,“坐”的概念比较宽泛, 坐、踞、跪、拜等等都属于坐的畴范, 坐,又叫“安坐”、“正坐”、“跪坐”、“正襟危坐”有来源。 就是同一坐姿,“坐法”也有几个点: 身体挺直了坐下,小腿不要伸得一条长一条短; 称为“经坐”的,向前看必须平视着双眼, 叫着“恭坐”的,头微低看着尊者膝盖,目光要注视对面, 言叫“肃坐”的,低着头,目光不能超出身体的数尺远, 还有“卑坐”的,头完全低下来,手肘下垂、坐着心里安, 古人们乘车,“坐乘”、“立乘”,要有礼有貌的“坐”和“站”。
“箕踞”是古人较为随意的休息性姿势,所讲坐法最随便, 《说文解字注》,箕踞乃“臀着席,而伸其脚于前”。 一次, 老朋友原壤“张开两腿,坐等孔子”,孔子当场就火连天, 拐杖敲打着原壤小腿,怒骂老友发冲冠: “从小不懂礼教,长大也是废物,你白浪费粮食数十石”! 脚底和臀部着地,两膝上耸,“蹲着坐”,背稍弯, 这种生活化的坐法,坐者多,当数山乡辛勤干活的男。 古时女穿开裆裤,蹲坐就“走光”!孟子老婆叉开腿坐,险些吃了休妻宴, “女”!是象形字,膝着地、臀落两脚,双手相交下垂于面前, “双手垂坐”防“走光”,且与“女”字类似,“母”、“妾”二字,女性坐姿艳!
床!今看是睡具,椅子尚未出现时,床叫坐榻,客来就围圆, 魏晋以后,坐法有了新变化,就因“胡床”的出现。 最早胡床的坐像,见于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连坐的胡床垫。 《后汉书·五行志一》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坐、胡饭……” 所为“胡床”,就是一种折叠椅,“逍遥座”!垂足而坐烦心散! 随炀帝杨广忌讳胡人,凡沾“胡”字名称的一律改掉他亲笔圈, “去胡运动”中,把“胡床”易名为“交床”,“去胡运动”浪潮掀! 唐朝之后不断改“靠背”、“扶手”,坐着可倚靠了,“椅子”自此露头脸, 尤子求所绘《麟堂秋宴图》,人坐有后背的交椅,那是明嘉靖元年, “交床”成交椅!不仅改变了古人的坐法,而且影响了后来人的坐着帘!
《二十四节气坐功图》,“宜每日寅时正坐,举双臂……叩齿、吐纳、漱咽”, “垂足坐”的流行,从普及到消失,仍受青睐,被人作为健身和养生的手段。 据说:如此坐可治疗风湿、头疼、痔疮等,靠不靠谱?只供众考参。 五代以前,“席地而坐”为尊贵坐法;“垂足而坐”,皇宫和民间并不少见, 中国古人坐姿实现“现代化”,历史可考证,并不是他在瞎说,我在乱编! “坐功”,是古代所倡导的“内丹学”,我认为:这确实是人养生的殿, 这种坐与佛家的“打坐”、“盘坐”、“静坐”虽有别,但也有一线牵。 古人的坐姿可谓数不胜数,我们应总结,坏的应除掉,好的应传延, 公众场合不跷二郎腿,不把怪相搞,神州,礼仪之邦的儿女有尊颜,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今乘休闲,我谈古论今把丑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