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胡一杨 于 2015-7-21 23:07 编辑
洗澡 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襄阳每家每户一般都没得洗澡的地方,得到街上的公共浴池或单位的澡堂洗浴。我家在襄阳宾馆住,宾馆规定,在周末,干部职工可以在锅炉房内洗澡。那时候,单位一般都有锅炉房,烧的是煤锅炉,供应暖气、热水、开水等,我也经常在那里洗澡,热水充足,温度适宜,洗浴后感到身体特别舒服。作为一种福利,实行了十几年,直到九十年代初,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后,人们到锅炉房洗澡的历史也就结束了。 砸石子 襄阳宾馆在八十年代初的某年,要建接待客人住宿的西楼,需要大量的花岗岩石子镶嵌于外墙做装饰,宾馆考虑有许多职工家属、子女闲在家里没事,就制定砸一方石子给1块钱报酬的政策。报酬方案制定出来后,宾馆职工的家属、子女都积极响应去干活,每天从早到晚,大家都忙的不亦乐乎。二个月下来,有的手脚快、干活扎实的人家挣了几百块,少的也挣了一百多块。我和我哥也参与了砸石子。砸好一方石子也得个把小时,在一锤一锤中,养成了我们爱劳动、珍惜钱财的习惯。那时候,干部职工每月的工资也就5、60块钱。通过这次砸石子,职工们不仅挣了钱贴布了家用,而且凝聚了他们爱宾馆的集体意识。 作家汪成 1982年的时候,我在四中上高一。湖北著名作家汪成老师在襄阳采风,我得知后,到宾馆找到他,递给了他几篇习作,汪老师看后,对我作品给予了肯定,表示会向有关期刊推荐,并给我讲了文学创作的要点。汪老师的一席话让我终生受益匪浅。后来,我暑假到老家十堰亲戚家玩,看到我二为爷家的门上张贴的就是汪老师撰写的新春对联,读后很亲切。近年,我从《湖北文史》上了解到汪成老师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蹲牛棚、拉板车,而坚守信念,矢志不移。文革结束后,他重返工作岗位,重新焕发了文学创作的青春。汪成在武汉去世后,在襄阳的我遥寄对他的哀思。 索要邮票 也是在1982年左右,有一支香港同胞的旅游团队来襄旅游,我在宾馆碰到他们,竟萌生找他们索要几枚香港邮票的愿望。我上前与他们搭讪,无奈双方语言不通,真让人着急,这时,导游来了,弄清楚了我在说什么,却拉我到一旁,小声劝我离开。那时候,改革开放之初,内地还很保守,有许多的政治禁忌,当然对接触来自资本主义社会的香港同胞同样也有限制。事后,他们向我妈告知了这件事,我还挨了一顿批评。 野炊 1986年的时候,桃花岛还有一个监狱的劳改队,上面有武警把守,有接受劳动改造的犯人,种植的有可口的梨子、花生等。允许市民在规定的时间内上岛游玩。我们那时都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在一个周末,我约了十几个同学、朋友,带着生熟食材上岛了。我们分头找来枯枝乱叶,生火炒菜,约花了一个小时做好了饭,大家开心地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野炊,尽享同学、朋友的情谊,感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 游武当山 19 87年秋,我所在单位的共青团组织团员去游了一次武当山。当时,我母亲与武当山宾馆有良好的关系,她事先联系了他们,我们去后门票、吃饭、住宿全免。在武当山玩了两天,由于我们大多数没到过那里,大家玩的都比较开心。我们游览了紫霄殿、金顶等景点,宾馆方接待的也很热情、周到。次日晚十点,我们乘坐火车返回襄阳。武当山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