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打造核心发展区域 包括黄冈、信阳、六安市,共27 个县(市、区)。以黄冈、信 阳、六安中心城区为龙头,依托黄冈高新技术开发区、六安经济技 术开发区等平台,着力打造黄冈临港经济带、六安工业走廊和信阳 宁西工业经济走廊,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增长极。加快提升农 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加工、纺织服装等产业的发展水平,积极培育 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等产业,打造若干具有竞争力 的产业集群。依托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强与武汉城市圈、中原经济 区、皖江城市带的互动融合,推进开放合作平台建设,有序承接产 业转移。 第二节促进三大组团加快发展 随(州)孝(感)武(汉)组团。包括随州市,孝感市孝南区、 安陆市、应城市、孝昌县、大悟县、云梦县,武汉市新洲区、黄陂 区,襄阳市枣阳市,共 12 个县(市、区)。依托武汉—十堰汽车工 业走廊,大力发展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挖掘农产品和山林资 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农林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粮油机械、仓储 物流和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对接武汉城市圈,依托黄陂临空 经济产业园区和孝感临空现代物流园等,着力发展临空经济。 驻(马店)南(阳)组团。包括驻马店市,南阳市唐河县、桐 柏县,共 12 个县(市、区)。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大力发展 优质高效农业,在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农副产品 加工、医药、能源、装备制造、建材、轻纺、油碱化工等产业,促 进旅游业发展。推动驻马店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完善城市配套功能, 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安庆组团。包括安庆市全境,共 11 个县(市、区)。发挥长江 沿岸的区位优势和大别山腹地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 工、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船用设备、仓储物流和文 化旅游等产业。加强与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合作,推动与 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专栏 2 主要城市发展方向 黄冈市。湖北沿江重要增长极,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的红色 旅游目的地和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旅游胜地,生态文明示范区。 信阳市。河南省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食品加工、装备制造、 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 六安市。安徽省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农副产品基地、矿产资 源加工基地和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随州市。湖北省北部门户城市,农产品加工、光伏、物流产业 基地,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驻马店市。河南省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 工产业基地,生态休闲旅游基地。 安庆市。安徽省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先 进制造业和文化旅游基地。 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 第一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依托粮食生产核心区,实施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大工程, 推进中低产田和低丘岗地改造,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若干个 粮食生产能力超 10 亿斤的粮食生产大县,建设黄淮海平原、南阳 盆地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玉米、水稻、大豆、杂粮产业带。实行最 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推进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稳 定良种补贴政策,支持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孝感香稻等超高产新品 种选育推广,建设小麦、玉米、水稻育种创新基地。加大对种粮大 户扶持力度,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引导农民专业合 作社拓宽服务领域,促进规范发展。 第二节大力发展特色农林业 着力推进长江、淮河流域优质油菜产业带建设,重点发展“双 低”油菜。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 区)建设,高起点建设生猪、肉牛和禽类产业集聚区,完善动物疫 病防控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生产基地。推进优 质无公害水产基地建设。着力发展茶产业,重点发展无性系生态有 机茶,打造茶产业集群示范区。支持优质药材、蚕桑、蔬菜、花木、 林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发展,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 区,培育具有大别山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森林和林地 空间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森工产业。完善农业生产保障体系, 将特色农产品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扩大农业保险覆盖 面。 第三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 农场,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加 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 设,大力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一批农产品集散 中心、专业交易市场和加工配送中心,支持黄冈、六安创建农产品 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科技特派员深入 农村开展创业服务。支持在黄冈建立出口农林产品安全检测中心。 专栏 3 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畜禽(水产品)。提高生猪、肉牛、禽类和水产品竞争力,加快 黄冈奶牛、泌阳夏南牛、南阳(唐河)黄牛、麻城黑山羊、霍寿黑猪、 皖西白鹅产业化基地建设。 茶叶。大力发展无性系生态有机茶,壮大信阳毛尖、六安瓜片、 岳西翠兰、潜山天柱、红安老君眉、英山云雾等精品茶叶主产区。 油料。重点发展“双低”油菜、花生、芝麻、油茶,引进油用牡 丹种植。 中药材。重点发展天麻、茯苓、西洋参、金银花、桐桔梗、夏枯 草、山茱萸、裕丹参、唐半夏、辛夷、银杏、石斛等产品,推广中药 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和仿野生种植模式。 蚕桑。改造提升英山、罗田、麻城、岳西、潜山、金寨、太湖等 桑蚕基地,适度扩大生产规模,推动桑蚕产业规模化、效益化、品牌 化。 果蔬。实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 生产基地。建立冬枣、葡萄、石榴、桃、梨、银杏、甜柿、猕猴桃、 板栗、马铃薯等林果基地。 鼓励符合条件的地区申报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五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节提升加工制造业水平 以霍邱铁矿、桐柏碱矿、唐河铜镍矿、金寨钼矿等优势矿产为 重点,坚持原矿开发与深加工相结合,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精 深加工和安全生产水平。适度开采利用大理石、钾长石、磷等矿产 资源。依托棉、麻、茧丝绸和石化腈纶等原料,壮大纺织服装产业, 积极发展医用、汽车用、建筑和过滤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培育发 展汽车零部件产业,积极发展专用车辆。着力发展机械钢构、医药 化工、建材、高效节能装备等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建设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加大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 业化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鼓励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 构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完善公共安全服务体系, 支持在黄冈建设区域性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和安全生产监管技 术支撑中心示范基地,支持在信阳、驻马店建设国家非金属、调味 品质检中心。 第二节大力发展旅游业 统筹协调旅游资源开发,合力打造大别山核心旅游品牌,把旅 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建设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加大对革命旧 居旧址保护和修缮力度,推动黄冈等地加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打 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鼓励社会力量 参与旅游开发,积极推进跨省协作,开发一批核心景区和旅游精品 线路。支持新县、商城、确山、金寨、岳西、英山、罗田等资源条 件好、发展潜力大的贫困地区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推进旅游服务 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促进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发 展。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 出版发行等文化产业,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专栏 4 重要旅游景区(点) 红色旅游景区(点)。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 园,随州市新四军第五师旧址群、独山革命旧址群,确山竹沟革命纪 念馆,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罗山县铁铺乡红二十五军长 征出发地,岳西县及金寨县红二十八军军部及重建旧址,裕安区苏家 埠战役纪念园。 生态旅游景区(点)。麻城龟峰山、孝感双峰山、英山吴家山、 浠水三角山、蕲春云丹山、红安天台山、团风大崎山、大悟五峰山、 黄梅龙感湖湿地、随州大洪山、信阳鸡公山、商城金刚台、新县金兰 山、固始九华山、淮滨淮南湿地、驻马店嵖岈山、确山薄山湖、泌阳 铜山湖、太湖花亭湖、潜山天柱山、岳西司空山、金安皖西大裂谷、 枞阳浮山、舒城万佛湖、桐城龙眠山、宿松小孤山、天堂寨、罗田大 别山。 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点)。随州炎帝神农故里、黄州苏东坡谪居 遗址、红安七里坪历史文化名镇、黄梅禅宗旅游地、蕲春李时珍纪念 馆、孝昌董永故里、平桥楚王城遗址、罗山灵山寺、商城观音山、潢 川黄国故城、固始陈氏将军祠、汝南南海禅寺、 新蔡辛亥革命烈士祠、 寿县楚文化博物馆、太湖五千年文博馆、桐城六尺巷遗址、金安双墩 汉墓。 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金融业。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健全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完善金 融市场和金融产品。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设立经营性分支机构,鼓 励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 快具备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支持设立小额贷款 公司、担保机构和典当公司。 商贸流通业。优化商业网点布局,促进商业设施适度集聚,推 进商业集聚区建设。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培育综合 性物流园区和专业化物流园区,积极发展配送中心和专业市场,加 快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黄冈、安庆等沿江城市港口物流中 心建设,推动多式联运无缝对接。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建设全国流通 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县。 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鼓励发展科技研发、工业 设计、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信用评估、 广告会展、培训认证等商务服务业,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业及相关支 撑产业。 第四节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发挥区位独特、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健全产业转移承接推 进机制,加快承接沿海地区和周边大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 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和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吸 引关联产业入驻发展,形成一批规模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和新型工 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培育一批服务贸易基地。 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完善产业配套条件, 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平台,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 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环境影响评价以及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水土 保持方案制度等,严禁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高污染产能转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