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铁路审批效率不高监管不力 2015年07月25日 13:47 来源于 财新网
审计署审计公告中明确指出,中国铁路总公司贯彻落实中央简政放权政策措施不到位,在铁路建设项目变更设计审批中效率不高、监管不力,审批制度流于形式
【财新网】(记者 路炳阳)
本应于2010年完工的兰渝铁路桃树坪隧道,整整5年过去了,现在仍处于建设状态,施工单位垫资加上工程欠款达4.63亿元。7月24日,审计署在公布的一份审计公告中,对这条被漫长拖延的隧道揭开了问题的一角,该隧道于2013年3月上报I类变更设计,但至今未能收到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正式批复。公告认为,由于中铁总公司变更设计批复不及时,对部分项目建设进度和投资控制造成了不利影响。
审计署在这份审计公告中明确指出,中国铁路总公司贯彻落实中央简政放权政策措施不到位,在铁路建设项目变更设计审批中效率不高、监管不力,审批制度流于形式。审计发现,仅铁路建设项目变更设计一项,就有109个项目的完工时间早于批复时间;抽查的172个I类变更设计中,有142个批复时间超过30个工作日,涉及投资28.82亿元,平均批复时间为145天,其中超过180天的有38个,涉及投资5.66亿元。 铁路建设项目变更分为I类变更和Ⅱ类变更,I类变更涉及改变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标准、重大方案,变更设计一次增减投资在300万元(含)以上;除此以外对施工图的其他变更为Ⅱ类变更,Ⅱ类变更增减投资在300万元以下。根据2012年11月开始实施的《铁路建设项目变更设计管理办法》规定,铁路I类建设项目变更设计一般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批复,需要补充材料的,在资料补充后 20 个工作日内另行批复。 一位中国铁路基建工程企业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因为I类建设项目变更可以改变重大设计方案,追加投资较高,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业内的潜规则就是靠I类建设项目变更来谋取更多利润。一般来说,工程量只要超过初步设计的10%就可报可研变更。不过,I类建设项目变更工作难度也很大,如果报可研失败,施工单位只能自己承受损失。但长期以来,铁路基建施工单位都乐于承担这种风险,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而且按过往经验看,变更成功的概率也相当高。 上述人士指出,工程变更审批效率不高,是当前铁路基建领域的突出问题。自“723”动车事故之后,原铁道部接连曝出高层腐败大案,近年来铁路系统反腐力度很大,这或是工程变更审批趋于谨慎、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背景。 上述人士认为,I类建设项目变更审批有很长的利益链条,包括设计院、审批部门和施工单位等。审批效率低,工程迟迟不得竣工,意味着施工单位垫资时间长,各类成本增长,光靠当初审批的工程成本结算必然亏损,于是又促进施工单位向中铁总重新报高价或虚增工程量来抵消亏损——这是从审批效率低下传导而来的一系列恶性循环。 审计署在公告中还指出,本次审计发现69个建设项目推进缓慢,并列出22个典型项目,其中包括铁路项目两个,包括吉林省长春至西巴彦花铁路(下称长西铁路)和安徽芜湖长江公铁大桥项目。 长西铁路项目法人单位吉林长达铁路有限公司,由民营企业吉林市百强集团实业有限公司(下称百强集团)、吉林省交通投资集团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分别占股 58%、32%、10%。而百强集团由于投资能力不足等原因,截至 2015年6月仍未能落实注资,导致长西铁路至今未开工。安徽芜湖长江公铁大桥项目则因为相关征迁工作滞后,被责令停工。 就I类建设项目变更审批效率不高问题,中铁总人士对财新记者解释称,I类建设项目变更审批与项目最初上马审批不同,I类变更审批多是追加投资,且数额大。一般而言,铁总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虽然也会有一定调增,但数额毕竟有限,I类建设项目变更审批增加的投资对当年铁总固定资产投资压力很大,如果I类建设项目变更审批过多,过快,势必影响当年其他项目的投资,铁总在I类建设项目变更审批中也是有苦难言。 他强调,目前铁总力保在建和重点项目,对其他项目的变更审批工作能力也在逐渐提升。就这次审计署提出的问题,铁总在年初召开审计工作会议上已经做出部署,提出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健全整改责任制、提升审计效能,提升审计能力。 2015年上半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61.30亿元,同比增长8.9%。一位中铁总公司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虽然上半年完成铁路投资额未到全年计划的三分之一,但目前已经呈现投资加快态势,如无重大变化,今年全年有望完成8000亿元的投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