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关中刀客 于 2015-7-30 18:22 编辑
农村土地确权怎么看 关中刀客 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新引擎在哪里?有专家认为,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但是,仅有户籍改革还不够,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土地制度改革。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如何保持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民生的持续改善,并逐步消除贫富日益两级分化,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一)时代背景: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城乡隔离的二元土地管理体制,人为的把农村土地排斥在城市化之外,导致农民的宅基地不能抵押贷款,农民的承包地更不能抵押交易,而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的房子又属于小商品房,但不能进行流通。这样,城乡同地不同权、同地不同价,大大限制了农村资源的有序流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城市房地产的过度畸形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的房产泡沫问题。随着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日益趋紧,一些地方开始将目光转向农村。农村土地如果要城市化,就必须通过一定的征地手续。而地方政府通过征地把土地的增值收益又大部分归为己有,这又直接损害了广大失地农民的利益。而要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的前提是:首先要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因为,千百年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改革举措! (二)目现前状: 目前,中国农村的土地面临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效益低,生产成本高,农村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在家种田的主要靠上世纪 50年代的人,基本没有年轻人种田,大量农村土地抛荒,农业生产面临断层的危险,导致农村创业群体缺乏活力和战斗力,更谈不上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动。农民增收面临困难,农业发展后继无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另一方面,农村大量土地抛荒,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又不能进行合理的流转、流通。农民种田不赚钱,但作为自己的承包地,他们又死抓住这个“命根子”不放。 当前,靠政府大力推动的农民城镇化,如浙江嘉兴推动的“两分两换”(即宅基地换城镇住房、承包地换社保),农民并没有从置换中获得足够的资本。这种小城镇发展思路,在经济平稳增长时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但一旦出现经济波动,大批失地农民由于没有一定的文化和技能,他们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以及一定的创业资本,在城镇就无法生存,而原来的村庄却又回不去,这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要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改革是唯一的出路。问题是中国农村情况错综复杂,怎么改?怎样改?必须全盘考虑,依法有序,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三)土地确权: 要搞活农村经济,就必须改革,首先要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要让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首先必须要确保农民合法权益,进行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依法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占用、使用等权利,是中央深化农村改革,“让土地活起来,让农民富起来”的重要基础。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就是给农民的承包地颁发“身份证”。有了这个身份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有了法律保障;有了这个身份证,将来就能够以此为基础向银行抵押贷款、入股企业获取分红,通过流转获得收益;有了这个身份证,还可以放心从承包地中解脱出来,安心外出务工经商。因此,可以说,开展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涉及每一个农户的每一块承包地,涉及每一个农民的切身利益,更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 回顾过去,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了几十年。有的还进行了土地二轮延包30年不变,但具体情况还是相当复杂。在农业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民负担过重,随着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结果导致一些地方大量土地抛荒,农民外出打工赚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农业税取消了,农民负担减轻了,再加上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如粮食补贴、农资补贴,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有所提高,农村土地抛荒的现象有所减少。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成本的持续高涨,农业分散经营的低效益,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农村土地抛荒的情况依然存在。 有的农民常年在外务工,自己的承包地给了别人耕种;有的家庭出现变故,自己的承包地无人耕种,常年抛荒;有的农村对土地监管不严,随意乱占耕地,乱毁良田,乱建私房。现在,国家为了盘活农村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在农村尝试进行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为下一步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做基础。于是,一些农民又看到了自身的利益,想要回土地,人多地少,矛盾重重,错综复杂。 因此,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必须搞好宣传,让农民充分领悟好政策;必须搞好调查,一户不漏;必须尊重历史,审慎而为;必须搞好公示和监督,有序进行。只有政府重视,农民积极参与,依法依规进行,才能将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