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周”的由来
湖北有一句经典方言:“不服周,老子就是不服周。”即:“不服气”、“不服输”的代名词。“不服周”,武汉人说,黄冈人说,特别是荆州人都这样说。抖狠或威胁人时常来一句:“服不服周?”而一个人对某件事情表示不服气或不认可的时候,习惯说一句“不服周”,为了加重语气,往往会说“老子就是不服周!”……地方方言,关乎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当地的居民性格,且与绵延悠远的历史息息相关。
追根溯源,荆州曾经是楚国的首都。“不服周”来自楚国语言。 商朝末年,商纣王骄奢淫逸,宠信妖姬佞臣,杀害忠良,对各诸侯、方国横征暴敛,搞得朝纲不振,民不聊生,天怒人怨。居西歧山的西伯姬昌积极访聘高贤,招纳勇士,准备讨伐纣王,拯救苍生。各路诸侯闻讯,纷纷归附。黄帝第三十六世裔孙 鬻熊,是芈姓季连部落酋长、哲学家,著书《鬻子》,被周文王奉为老师,并辅佐周文王推翻殷商建立周王朝。 说来话长,楚国自商朝时就是南方大国,向来不把他国放在眼中,商王朝为巩固边防,笼络于楚,封其为候;商朝自帝乙始,南阻楚国,北吓周国,至商末,商朝国力大衰,礼崩乐坏,周遂联盟楚国,共拒商朝,同时,周联络西北各部,准备伐商;楚国在周国伐商之初,尚牵制商军,支援周,牧野之战后,楚国见到周的强大,渐渐中立,甚至支援商王,因此引起周的愤恨。周成王时,王室为赏赐开国功臣的后代而分封诸侯。当时分封的诸侯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号。虽和周王室同为皇帝后裔,但因不是周王室的直系王族,因此鬻熊的曾孙熊绎只被封为子爵,称为楚子,居住在荆山一带。这在楚国人看来是莫大的耻辱;于是彼此心存芥蒂,若即若离。其后数百年,周盛于北,而楚兴于南,双方相安无事。到了周昭王时候,楚国基本并吞南方,频频用兵于南方周的属国,昭王大怒,召集天下军队,大战于楚,最终周朝联军败于汉水,昭王溺毙。周败,不敢用兵于楚,于是封申、邓、息三国专事抗楚,此后周楚一度相安,但是楚国已经开始“不服周”了。周朝东迁,国势衰败,楚国并吞申邓息三国,公然将战火烧到郑国边境,并自称为王;楚庄王居然问鼎中原,俨然以中原老大自居,更加“不服周”了;在楚王看来,咱们楚国人多地广兵强马壮,凭什么要臣服周王?老子就是“不服周”,其奈我何?! 不过,现在知道这个辞源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