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的神话
7月28日,全省高中招生宣告结束,各地中学2015年的生源大战就此鸣金。与此同时,今年的高校招生录取已进入三本阶段,各高中的优秀毕业生的去向已经明了。
一进一出,尘埃落定。对于所有的高中而言,这是收获季,亦是出发季。而对于那些曾经辉煌、或正在辉煌的超级中学来说,这更是一个夹杂着失落、骄傲、危机等各种情绪的时刻。
今秋亦是湖北省全面取消高中“三限生”的第一年。在生源与师资力量决定高中成败的当下,“财力”已成为许多高中校长的心头大事。考察省内超级中学历练史,永恒不变的铁律是——抢到好学生,留住好老师。
从一骑绝尘到群雄并起
“过去30多年,湖北省540多所高中,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牌高中或超级中学,其实只有20所左右。一切得靠高考成绩说话。”来自省内某教育强市的老校长陈老先生说。
谈起省内1979年之后名牌中学的实力变迁,他有一番简短的概括:“(上个世纪)80年代初,黄高一骑绝尘;此后荆州、仙桃、咸宁、宜昌、襄阳、孝感等地的中学群雄并起;但到了2010年之后,分化就加剧了,现在是武汉和襄阳最为夺目。更长远来看,我看好武汉。”“黄高”即黄冈中学。这所到近年仍不时成为报道对象的老牌中学,用陈老先生的话说,“在40岁以上念过高中的人心中,都是神话”。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黄高可谓“一骑绝尘”,奥赛金牌、高分考生和有别于他校的素质教育,称雄全国,几无对手。“省市状元在当时只是其次,看一看黄高当时每年免试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数量,就知道神话不是编出来的。”陈老先生说。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省内一批地市级老牌高中开始崛起,形成群雄逐鹿的局面。
在湖北的高三考生中,有一项已存续超过20年的考试,可以与高考的知名度媲美,那就是“八校联考”。这项考试一般在高三阶段分为三次,考试的分数,基本可以拿来预测高考水平。影响所及,几乎全省所有的高中都会参与这项考试。
这项考试开始于1994年,当年结盟出题考试的8所高中,现在被称为“老八校”:华师一附中(武汉市)、黄冈中学、鄂南高中(咸宁市)、黄石二中、荆州中学、襄阳四中、襄阳五中和孝感高中。““老八校”都是功底深厚的高中,也代表当年群雄逐鹿的格局。只不过这些年部分学校已经衰落了。”7月初,襄阳五中一位资深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叹息。
武汉的威胁
地市为留住生源竭力拦截
近年来,随着“1+8”城市圈交通的便利,来自地市的老牌高中,越来越感受到“生源危机”。
以华师一附中、武汉二中、武钢三中为代表武汉重点高中,每年可以通过“网招生”的方式全省招揽尖子生。除此以外,华师一附中每年选拔数百名专县生(武汉市以外的学生)。
一位地市重点高中校长告诉记者,去年武汉某高中在该地区挑走100名初中尖子生。当地高中想“拦截”,武汉的学校直接跟家长签了录取协议。
“家门口的高中对顶尖学生的家长来说,吸引力在逐渐消退。”面对武汉名校的掐尖,状元高中校长们感到无奈,“武汉的高中无论办学条件,还是师资,还是求学空间,都比地方高中强,你留也留不住。”从交通上来说,地市县的学生以前到武汉上高中很遥远,现在坐一两个小时动车就到了。
记者梳理发现,在上世纪80年代,武汉市两个新城区黄陂和新洲都诞生过省状元。其中,1987年省理科状元刘赛游来自新洲一中,1982年省文科状元刘向耘和1984年省文科状元刘向东是一对姐妹,都来自黄陂一中。“当时没有生源大战,优质学生都留在本地区,产生状元相对容易。”新洲一中高三年级主任、有着34年教学经验的黄国民表示,优质生源成为状元产生的关键因素。
而现在,“很多家长愿意将孩子送进武汉市内名气更大的中学就读。”该校另一位老师说。
记者了解到,高中之间为了抢生源甚至发展到“火拼”。省内一位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今年武汉的一所高中到地市县招尖子生,被当地学校得知,车刚下高速公路,来自武汉的招生老师就被人“修理”了一顿。
流失的人才
待遇偏低难留骨干教师
考察省内名牌中学,诸多校长最为头疼的事情之一,便是骨干教师的流失。
一位地市高中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刚接任校长时,第一天的工作便是处理四封辞职信。“出走南方或者到武汉的高中,是这些年轻的骨干们最常见的去向。学校好不容易花5到8年培养出来一个好老师,最后就这样被人高价钱挖走了。心疼。”他说。
有时候,一个骨干教师直接影响一个教学组,最后影响到全校。对此,各地名牌高中的校长都是心有不甘。
教师流失,最大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就是钱。
部分老牌高中的校长反映,目前公办普通高中受编制、经费限制,很难招聘到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以仙桃中学为例,近5年仅招聘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3人,教师结构始终难以优化。
即便招到应届本科生,这些本科生也留不住。以荆州为例,去年沙市中学和荆州中学分别流失7名和3名师范类毕业生。
新鲜血液难以补充,骨干老师纷纷离巢,这是很多老牌状元高中面临的窘境。仙桃市教育局副局长程波2014年7月起兼任仙桃中学校长,他说,去年高考结束后学校有5位老师离职,离他到校上任还不足一个月。其中2名老师去了南方,其他3名老师去了武汉。
记者在黄冈采访时,当地亦有多位教育界人士称,黄高之所以沉寂,与教师的流失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有的南方的学校一听说是黄冈中学的老师,连面都没见就直接打电话敲定。”当地一位人士说。老师为什么离开?说到底,前些年的待遇提升是慢了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