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明(左一)为继母戴上头纱 “这是一场迟来30年的仪式。30年前的那个春天,一个女人在病痛的折磨下,带着对三个孩子和家庭的依依不舍,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就在那一年的秋天,母亲您在他人的介绍下匆匆走进了这个家,迎接您的不是新婚的喜悦,而是三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和一穷二白的家……” 生母去世,留下他们姐弟三人和一个支离破碎的家。继母不嫌家贫,和父亲一起挑起重担,将他们拉扯成人,并帮助他们追逐梦想。 8月4日晚上7点30分,央视三套《向幸福出发》栏目的舞台上,襄阳小伙子陈玉明在全国观众面前,为父母补办了一场迟来了30年的婚礼。 继母不嫌家贫含辛茹苦养家 陈玉明出生在樊城区柿铺的一户农家,家中姐弟三人,父亲陈志顺是一家工厂的临时工。1986年,生母因病离世,原本一贫如洗的家雪上加霜。 孩子多,还欠了一屁股外债,尽管当时许多媒人为陈志顺牵线,但对方一看家中光景,都望而却步。 1986年的秋天,离异的李兴梅经人介绍认识了陈志顺。 李兴梅第一次进家门时,陈玉明才6岁,似懂非懂的年纪,对李兴梅的印象却记忆犹新,“高个子,烫着卷发,穿一件长外套”。 没办婚礼,一家人在一起吃了一顿饭,李兴梅就算进了陈家。 对当时的陈家来说,最需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李兴梅起早贪黑,在城区做起了小生意,卖冷饮、卖菜、卖水果。李兴梅的任劳任怨,让陈家兄弟姐妹逐渐接受她。 最让陈玉明感动的是,一天下大雨,他给卖水果的李兴梅送雨衣,自己却忘记带伞,李兴梅将他抱进水果车里,然后自己在大雨中推着100多斤的车子与他一起回家。 1987年的春节,陈玉明至今难忘。因生母生病,家里经济拮据,好多年没有过过一次像样的新年。当时,父母在外做生意忙到大年三十晚上,别人家张灯结彩,陈玉明和姐姐却在村口翘首盼望,后来父母很晚才回来,自生母生病以来陈玉明也第一次穿上新衣。 至今,陈玉明和姐姐一直称呼李兴梅为“娘”,虽然他们认为,“娘”和“妈”是有差距的,但在心里已经认可了这个妈。 调解父子关系 支持儿子逐梦 1998年,陈玉明高中毕业,在家里的支持下,开了一家卤菜店。 卤菜店生意不错,陈玉明淘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但对从小爱唱歌的他来说,守着几平方米的卤菜店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为了理想,陈玉明常在业余时间参加大大小小的歌唱比赛,屡屡获奖,20岁时还获得全市一次卡拉OK比赛的擂主。但是,陈玉明的兴趣爱好让保守、执拗的父亲非常反感,父亲认为儿子不务正业。 为了练习唱歌,陈玉明买了一套音响设备,这让父亲大发雷霆:“不是那块料,就别出这个头,别到头来还把卤菜店生意给耽误了。” 父亲的呵斥没有打消陈玉明的积极性,也让父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开明的李兴梅看出了儿子的天分,一边鼓励他拜师学艺,一边在儿子和丈夫间当起和事老。 2002年,陈玉明关停经营了4年的卤菜店,做起了职业婚庆主持人,让兴趣爱好变成谋生手段,父亲才逐步转变对他的看法。 2006年,陈玉明进入襄阳一家婚庆公司工作。 陈玉明说,如果没有娘当时的支持,说不定他早已放弃梦想,现在还是一个卤菜店的小老板,能有今天的成就,和娘的支持分不开。 圆梦央视舞台 补办迟来的婚礼 婚庆行业是一个甜蜜的事业,陈玉明每年为上百对新人策划婚礼,但他有一个梦想,就是为父母补办一场特别的婚礼。 今年是父母结婚30周年。不久前,陈玉明在电视上看到《向幸福出发》栏目,顿时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在全国观众面前为父母补办一场婚礼,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 陈玉明的家庭故事和想法,获得央视节目组的认可,并很快收到了邀请函。但低调的父亲不肯去北京、不愿上电视。 为此,陈玉明请来了父亲的老领导、老朋友,想尽一切办法,父亲最后去了北京完成这次圆梦之旅。“如果第一位母亲给了我生命,那第二位母亲就给了我一个家。组合家庭不容易,不仅矛盾众多,还要面对各种非议,但娘没有说太多的话,而是用行动回应了别人的怀疑。”站在央视舞台的婚礼现场,陈玉明的一段告白让现场许多人热泪盈眶,而作为此次婚礼主角的李兴梅却非常淡定。“他们喊我娘,我就要当好这个妈。”李兴梅说,第一次见到玉明,他穿了件黄褐色的破袄站在风里,腰上系了根带子,看起来又瘦又小,还有两个姐姐,一个12岁,一个11岁,都还在上学。“没有了母亲,孩子们很可怜,我必须得好好照顾他们,人生路上孩子只要有想法,我就要支持他们大胆去做,实现自己的梦想!”
|